第310章 對於主角西進戰略的解釋(第2/3頁)

而河南的根據地在清軍的四下封鎖中堅持了一年多時間後,銀子、糧食、布匹、食鹽乃至藥材,都出現各種的不足。特別是食鹽,南陽、汝州都不產鹽,根據地幾百萬人的所需,只靠走私,怎麽可能維持?最早的食鹽那是陳鳴帶著復漢軍搶掠各地所得,但當時陳鳴更重視的是糧食,隨後陳二寶也出過一次南陽,那時候他眼睛裏就有鹽了,大軍也確實搶了一批鹽回來,之前又出了第二次,陳二寶就更看重鹽了。但陳二寶兩次出擊,活動範圍除了襄陽府漢江以北地區,就是鄖陽府了,這些地盤在過去一年中飽受戰亂影響,百姓大批逃離故園,又能刮出多少鹽出來?食鹽一直是根據地的一個短板。還有藥材,根據地的藥材也只能靠禹州的走私和自身所產,可清軍封鎖越來越嚴,走私越來越難,量也越來越少,現在根據地裏不只是軍中緊缺,還有民間也短缺藥材。所以陳鳴堅定的要打回湖北,他必須回湖北,溝通豫西南老巢,鞏固擴大老根據地。之前贏得蘇北決戰,一時間聲勢大漲,內心中升起的‘立足江南也未嘗不可’的念頭被他拋到了九霄雲外。只是他手下的人依舊對此保持異議,甚至還提出了要河南的大軍放棄根據地,轉移到江南來的荒唐提議。這根本不現實。河南根據地裏除了士兵,還有更多的軍屬,幾十萬人如何幾千裏轉移?【沒有幾個事例描述,文章說服力不足啊,感覺不到位,太生了】

陳鳴那個時候是用自己大都督的權威壓下了所有的異聲,於是現在就有更多的人要‘保南京’了。他們覺得以現在的兵力打下武昌沒問題。

陳鳴都要被他們說動了。

他留在江南的兵力有兩萬多人,有大批的大炮和彈藥、火藥,南京城裏更留下了槍炮局的一部分人,而揚州不去說,單是南京和鎮江兩地的城外,都修築的有大批的溝壕、土墻和碉堡,後者沒用土水泥,而是用糯米、石灰,當初建造碉堡工事的時候陳鳴很不惜成本的。那個時候他手頭也多的是糧食。再加上當初沒想過在江南發展的能這麽順利,占據南京和鎮江以後,一開始的戰略制定也有迫不得已在南京打防禦戰的準備,所以建造城外碉堡的時候根本不惜成本。一船一船白花花的糯米熬成了漿。這就給現下黃捷的守備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如果下決心死守南京城,江南一兩萬人加一二百門大炮,還有堅固的陣地,怎麽著也能頂一個一年半載吧?到了明年復漢軍都可能殺回江南了……

單純的為政治影響力,而不是什麽民心,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士心!

復漢軍一路從湖北殺通了江南,害的多少人家背井離鄉,在逃亡路上妻離子散,他們本來有安詳和可保持一家老小溫飽的生活,乾隆中葉的中國,江南財賦之地,人民的生活質量還是有一定保證的。結果復漢軍一殺過來,一切都毀於一旦。是復漢軍破壞了這一切,這些老百姓對復漢軍當然不會抱什麽好感。陳鳴清楚這一點,也不覺得這些人的怨恨能給自己造成多巨大的麻煩。能給復漢軍造成麻煩的是士紳鄉紳,得民心者的天下,那民心指的是士心,是地主階級。但這些人除了口頭上表示表示,倡導一下鄉間輿論,敢真正起來跟復漢軍幹的又有幾個?

陳鳴早就說過,復漢軍搞得這一套,跟士紳地主階級先天上就存在著矛盾。他不想打造一個傳統式的中國王朝,對於儒家和紳權的觸動,讓復漢軍跟士紳地主先天上就有隔閡。所有的地主、士紳、鄉紳都是反對復漢軍的——在他們的心裏,從他們的本意和利益出發。兩者之間的矛盾從來不是地主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他們想了後敢不敢付之於行動的問題。敢在心裏想的地主很多,敢賦予實際行動的地主很少。即使復漢軍離開江南會讓很多認為復漢軍是條潛龍的‘士心’再度回到大青果那邊去,陳鳴也覺得沒大關系。打天下的時候還是靠拳頭,靠實力,民心士心不能說半點無用,但九成都是虛的。

傳檄可定的事情,陳鳴就沒想過。士紳只有主動歸附的份兒,來投機他也歡迎,但絕不會有陳鳴讓出大把大把的利益來拉攏他們的一幕。即使這讓他打天下變得更難!

陳鳴說真的他也很想得民心,對比士心他更想得民心,不能否認這是前世的三觀影響。但復漢軍才是一棵小幼苗,想要將滿清這顆蒼天大樹頂倒,不是先去跟大樹搶占上頭的‘空間’,而是先斷了大樹的根脈。

現在隨著清軍各路兵馬的匯聚,民間‘輿論’上復漢軍趨於絕對的下風,包括湖北的不少地方,那些操縱著輿論的士紳鄉紳地主當然更樂意看到清軍獲勝的。陳鳴知道,只需要大軍打下武昌,很多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所以他現下的壓力真的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