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拉攏民心(第2/3頁)

至於知府以下的佐官,還有縣一級的正副官員,陳鳴就沒心思去梳理了。直接交給原先東南行署和柳德昭去做。

他現在就想三下五除二的將安慶、九江的麻煩全都擺平,然後帶領剩余隊伍開入湖北,江南的人馬也陸續撤入安慶和九江,他太想完成這個軍事戰略上的千裏大轉移了。

暗營北方局已經傳來消息,之前被阿桂轉移到歸德、開封一線的清軍,正在迅速回轉前線。而且一支清軍馬隊已經從陳州南下信陽,陳二寶帶領的隊伍從德安轉回襄陽境內,然後又回南陽了。現在河南暗營正在全力偵探那支馬隊的數量……

安慶城外東南方向,臨近破岡湖的西山咀,原本這是一片王姓財主的地,復漢軍打過來的時候,王家人跑的一幹二凈,這地也就落到復漢軍的手中了。這裏的地勢很高,別看是臨近湖泊,幾百畝田地卻幾乎都是一般般的旱田。

現在這裏變成了一個熱鬧的大工地,在開春之後就趕上了。復漢軍用每人兩塊銀元的工錢從周邊招募了上千壯勞力,大半個月時間,就在這片高地上搭起了五排整整齊齊的房子,還有操場、食堂、望樓和一道七尺高的圍墻。

開春的安慶,江風吹刮過來也一樣冷得很,可工地上做工的百姓們卻心頭卻熱得發脹。幹了這麽長時間的活,他們若是還不知道這片地方是準備做什麽用的,就太扯了。

復漢軍大手筆投進銀子來,開辦的這處技校那是教人手藝的。技校技校麽,技工的學校。什麽鐵匠、銅匠、皮匠、瓦匠、石匠、木匠、秤匠、篾匠、繩匠,成衣紮作,和簡單的識文斷字,算術珠算,全都教授,並且一律免費。

第一批就招收五百人,他們的子弟如果願意來學校的,那都可以來報名,還優先錄取。因為這些人來工地吃糧都是經過聯名做保的,這才能來上工。這樣的人家勢清白,值得信任。

技校不勉強將來的畢業生一定就為復漢軍效力,校方在對外宣傳中說的明明白白,這純粹是復漢軍的一項惠民政策,今後這樣的政策還會越來越多。學校不收費,學生願意住校的學校還提供宿舍,食堂對所有師生開放,學生可以背糧食、柴火等等到食堂換糧票,然後吃飯的時候就可以憑糧票在食堂買飯了。

只不過校方同樣也有聲明,如果在校學生不努力用功,而是挑事搗蛋,校方有權力開除。

對於很多的安慶百姓來說,讓自家孩子去學習一門手藝,那可是關系一輩子的好事。往日他們要送孩子去當學徒,學手藝,還要備著厚禮,求爺爺告奶奶的才能讓人師傅答應下來。孩子送進去了,也就等於在今後的幾年裏賣給了師傅了,一分工錢拿不到手不說,稍有不順那師傅意的,狠打狠罵都是家常便飯。

當然了,那師傅收了學徒也就要管著學徒的吃喝穿用,不比技校這裏,天天吃穿都是家裏。

所以兩邊有好有壞,但總的來說還是技校大好的。

復漢軍還特意推出了技師資格證,在學校裏任教的那些匠師,每一個都至少是中級技師以上的資格,而普通的民間匠人則連初級技師考核都不見得能通過。這東西最早在後勤部隊施行,然後是九江的造船廠,現在就正式的推廣開了。

民間匠人有不服氣的可以,去試試手,就知道一二了。

技校最外面幾間房子就設立的有一個展覽館,不僅有現成的成品放在那裏展覽,還輪圈的有師傅在那兒現場表演。這項措施能很大程度上讓安慶百姓感到放心。當然過去練手的師傅日後也少不了要應付外來者的挑戰,把台面撐起來。

復漢軍打贏了蘇北之戰,現在陳鳴對於攻略湖北又信心十足,復漢軍在安慶、九江的立足點已經從戰略重地式的橋頭堡,演變成了要用心經營的前線基地。

在安慶搞技校,那就是為了拉攏當地的民心。而且時間合適的時候,復漢軍還會開展西式的初等教育,或者說是現代化的學校制度,陳鳴所熟悉的學校教育制度雖然起源於西方,但是他更為熟知的那一套與18世紀的西方教育制度是不是完全符合,他可沒譜。初等教育,還有更高級別的職業技術學院,然後慢慢的向綜合學院和大學邁進,幹什麽事都要一步步的來。

中國現在的教育現象,陳鳴就是集結全國之力,也甭想一步登天的搞出清華北大來,那不現實。這個時代的中國在某些方面的差距,不僅僅是實際應用,還在於系統的教育培養。

復漢軍有一個隊的士兵長期駐紮在學校外,在工地上做工的百姓經常可以看到穿著赤紅軍服的兵丁來來往往,那些百姓從家裏來工地的時候也長長帶著些腌好的雞蛋、鴨蛋或是雞鴨鵝一類的肉禽,向這些兵丁兜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