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女王的紅衣守夜人軍團(第2/3頁)

鄧天培問了些關於加爾各答的問題,見這位孟加拉老者語焉不詳,都是道聽途說的消息,還不如內務機構發下來的內參資料準確詳盡,知道現今消息閉塞,這等小村鎮的居民自然對外面的世界所知不多,還不濟前清時的國人。

按照軍中內參資料,鄧天培知道加爾各答是印度最繁華的城市,同時也是英國海軍最重要的補給和維護港口,加爾各答人口數十萬,船塢極多,造船業發達,市區分割為2個截然不同的區域——一個英國人區和一個印度人區。

由於擁有壯觀的宮中建築,加爾各答白人區被描繪成“宮殿之城”,印度人區則稱為“黑鎮”,到處都是貧困的棚戶區,加爾各答的印度人按職業分別住在不同的區域,比如陶工之區和貝殼制作者之區等等。

不過這些年來,英國和印度文化的融合還在城市中產生了新的巴布階層——印度最早的中產階級,其成員通常是專業人士,閱讀報紙,親英,並且屬於上等種姓的印度教團體,前年,在加爾各答成立了印度的第一個政治組織——印度國民協會。

加爾各答市政當局成立於1870年,負責加爾各答的市政和基礎設施。

交通方面,加爾各答也極為發達,甚至早在1853年起,就修建了從加爾各答到巴基斯坦地區白沙瓦的公路,從而將使整個印度北方成為加爾各答的腹地,也就有利於英國人的統治。

1854年,從加爾各答到白沙瓦之間開通郵政,並擴展到兩地之間的各個郵路上,因多采用牛車運輸,所以又稱為牛車郵政。

看著這些資料,鄧天培不得不承認雖然是殖民地,但印度邁向文明社會之路比自己的祖國還要早起步,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英國人控制下的這些變革,不過是英國人為了便於統治而采取的舉措而已,對於印度人漸漸興起的民族獨立訴求英國人便極力鎮壓。

“老人家,我們的紀律已經跟您老講了,我們不是強盜,來孟加拉,是為了趕走那些白種人,您啊,就叫村民都回來吧,我以我的人格保證,他們不會受到任何傷害,也不會影響正常的生活。”

鄧漢傑在傳譯的時候則加上了兩句:“穆吉布先生,鄧將軍是我國大皇帝的親密仆人,我們中國人重信守義,一諾千金,他絕對不會欺騙您。”

鄧天培又招招手,道:“把我們占用房屋的租金給這位老人家。”

旁邊軍需官急忙從公文包裏數出幾張英鎊紙幣,遞給了穆吉布。

在東方,或許只有印度大陸才沒有帝國紙幣流通,是以入印作戰部隊都攜帶英鎊,以便購買軍需用品。

穆吉布擺手推辭,卻被軍需官硬塞到了手裏,見是貨真價值的英鎊,穆吉布稍稍放心,但外來侵略者,初來時大多極盡親善,時間長了,才漸漸露出統治者本色,當年的英國人便是如此,是以雖然看來暫時不會有部族被屠戮之禍,但對中國人,穆吉布還是存有幾分戒心,當然,他臉上自然掛笑,說道:“那我不打擾將軍休息,將軍和您的士兵有什麽需要,盡管和我開口。”

鄧天培微微頷首,示意左右送老人離去。

坐下品了口茶,鄧天培又從懷裏鄭而鄭重的捧出了一封信函,展開閱讀。

這是今日午時接到的大皇帝的親筆信,在信裏,大皇帝命令29師盡快在孟加拉扶持起本地政權,莫孤軍輕進。

隨同大皇帝書信,尚有數封急報,其中便有緬甸宣布中立,緬甸通路暫時關閉的密報,這封密報保密等級丙級,團以上指戰員可傳達。

其實自進入印度境內後,遠征軍便暫時失去了和後方的有線電報聯系,雖然工兵通訊部隊日以繼夜的趕工,但因為地域漫長,當地人破壞,短時期內看來根本不可能鋪設通一條有效的通訊線路。本地人破壞電報線倒不是英人唆使,更多的是愚昧無知或者貪圖金屬線,所以在沒有有效控制這片區域前,想架設通往本土的通信線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現今與本土的聯系只能使用信號時常阻滯的無線電報系統,軍中俗稱為大電匣子,體積很大,要用馬車裝載,而且因為地形復雜、接受信號能力弱等等關系,通訊兵所攜帶的這件無線電收發裝置大部分時間都是擺設。

緬甸通路阻滯,大皇帝的信件和其它軍情通報、指令都是由藏南快馬送來,包括大皇帝的信件,都是發報到南藏,再由南藏軍事指揮機關傳譯成文,無線電聯系不果後,再快馬急送前線。

想來,大皇帝這封信是十幾天前所寫了。

駐守本地,等待緬甸通路打通?

鄧天培慢慢皺起眉頭,他比誰都清楚快速攻克加爾各答的戰略意義。

帝國三路遠征軍中,因地形復雜,東路軍和中路軍多為陸軍,長驅而入進入恒河平原的西路軍則配備大量騎兵,現今只怕印度北部重鎮德裏已經被攻陷,但畢竟尚不能動搖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基礎,更對整個中英戰局產生不了什麽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