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章 老仇人

唐毅在交接了所有政務之後,沒有任何留戀,只帶著家人,裝了兩大車的書籍,從京城離開。

唐毅出京的那一天,還是半夜三更,京城到處出現了無數的火把,一個接著一個,慢慢的整個京城,都籠罩在了紅光之中。

這一刻,萬歷也沒有睡覺,他站在了宮中的最高處,舉目眺望著,每一點火光,就好像一粒炭火,落到了心頭,漸漸的把他的一顆心燒焦了,烤熟了。

萬歷煩躁地走來走去,暴跳如雷,他憤怒,惶恐,卻又無可奈何。

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幕出現了,雖然之前有過估計,可是真正當唐毅辭官,飄然離去的時候,產生的動靜實在是太大了。

從這一刻開始,唐毅就是真正的道德完人,再也無可挑剔。

立功,唐毅南北奔忙二十幾年,柄國十五載,開疆拓土,刷新吏治,挽救威望,如今的大明盛世,皆是唐毅的一己之功。

立言,唐毅著唐學三書,發表《總體戰》,主持編修《大明會計紀要》,撰寫《邏輯學》,重新闡釋心學,不敢說著作等身,但是每一部書籍,都開創了一個學科。而且唐毅將數學引入了各級衙門的管理之中。考評官吏不再是靠著風評,靠著士林清議,而是真正看經濟的成長,百姓的收入,治安情況,國策落實,教育發展。雖然說數字出官,未必盡善盡美,但是至少這是一套相對合理的考評體系,文官之間,越發認同,而考評的合理,也極大限制了掌權者肆意胡為。

立德,功成身退,辭去一切職務,毫不戀棧。唐毅不是那些嘴上嚷嚷著視功名為糞土,卻滿心想著發跡成名的虛偽文人。他真正走到了權力的頂峰,甚至有資格行廢立之舉。可是十年光景,唐毅嚴守職分。從沒有大權獨攬,事事以內閣集體意見為主,不論是用人,還是推行新政,全都開誠布公,讓人無可挑剔。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這是聖人的標準!

縱覽大明朝二百年,最接近的人物就是王陽明,再向前推,理學宗師朱熹,他的學說統治了幾百年,可本人德行太爛,加上他在政治上沒什麽建樹,實際離著聖人的標準很遠。

再說的過分一點,孔孟二聖如何?他們也不過是周遊列國,兜售治國理念,可是到頭來一事無成,不過是寫了幾本書,到了幾百年後,才被尊奉為聖賢。真正在世的時候,鮮有功績。

唐毅可不同,他不但有著書,還有實踐,而且還真正開創了一代盛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此刻,唐毅正式超越了王陽明,成為歷代讀書人的標杆,一座無法企及的高峰!

京城百姓,扶老攜幼,文武百官,士農工商,甚至聚集在京城的各國使者,天下的商賈,紛紛走上了大街。

年幼的孩童依偎在父輩的身邊,聽著他們講述著,這一座市場是唐毅做順天府尹的時候,修建起來的,這條水泥路面是唐毅在隆慶二年建造的,那一棟高樓是萬歷二年修的,那一座學堂是元輔撥款建造的……

一件件,如數家珍,大家此刻才猛然發現,這十幾年的光景,大明竟然發生了這麽多的變化,一切的一切,都源於唐毅一手主導的隆萬新政。

何其幸運,他們見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何其幸運,他們能見證歷史的一刻!

“元輔的馬車到了!”

不知道誰大喊了一聲,大家尋聲望去,果然一陣馬蹄聲,護衛隊在前面開路,唐毅的馬車從後面相隨。

所過之處,百姓深深作揖——唐毅在五年前已經正式要求廢除跪拜禮,可是從元朝開始,通行了幾百年的跪拜,哪是那麽容易改變的,在世間還廣泛存在著跪拜,甚至有人叫囂,不下跪磕頭,要此膝蓋何用!

當唐毅離開之後,他的要求瞬間就深入了人心,沒人敢說三道四。

等到唐毅的馬車離去,人們緩緩擡起頭,眼含淚水,大聲喊道:“元輔走好!”

“大人一路順風!”

“老大人,別忘了大家夥!”

“常回京城看看啊!”

……

各種各種的呼聲,此起彼伏,唐毅坐在馬車之中,他沒有撩開車簾,只是閉目養神。腦子卻是一片煩亂,什麽都聽不進去。

他很擔心,幾十年執掌權衡,下來之後,會不會像很多退休的老人一樣,染上了可怕的退休綜合征,沒有文件批閱,就給家裏的菜單簽字同意……很快他覺得自己不會那麽無聊,他有很多的愛好,比如回到老家,聽聽昆曲,聽聽評彈,養花、種草、釣魚、寫書,安享天倫之樂。

不過真正讓唐毅掛心的還是朝局,他用自己的致仕,給了皇權致命一擊,可以說漂亮到了極點。但是,他面對的是幾千年修煉成精的一只怪獸,能不能徹底殺死,還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