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唐毅的決心

唐毅的心情很不好,非常非常不好,幾千年的歷史,古今中外,誰也不例外,要想名流千古,讓所有老百姓都記住,就需要擴張,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莫不如是。而抱殘守缺,哪怕對老百姓再好,比如漢文帝,比如宋仁宗,比如明孝宗……離著聖明天子都差著好大一截,無論如何,開疆拓土都是必然的。

而且在一個封閉的系統,進行縫縫補補的改良,遠不如翻天覆地的變革來的實在。唐毅看得明白,必須對外用兵,必須擴充土地,開拓航路,占領新的底盤,創造新的利益,才能保證未來的改革成功。

要想打仗,重機槍沒有被發明之前,騎兵一直是戰場的主宰,哪怕火器大量裝備,騎兵也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他推動兩件事情,小站屯田,果園養馬,算起來,養馬要比屯田重要一萬倍,十萬倍!

屯田最多算是玩票,養馬才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

整個一個夏天,只要有空,就去果園查看,可是結果卻和他的設想越來越偏,經過半年時間,馬兒絲毫沒有膘肥體壯,反而十分瘦弱,經常生病,最可氣的馬比起笨兒都高不了一尺,跑起來還不如笨兒快!

唐毅都快氣瘋了,老子怎麽養了一群驢啊!

別說唐毅,就連信心十足的俞大猷都不停嘀咕,大話狂言可是說出去了,要是養不出好馬,豈不是自打嘴巴?

丟了面子事小,弄不出合適的戰馬,就沒法解決俺答的威脅,不把草原擺平了,九邊囤積幾十萬的大軍,每年耗費一兩百萬的軍費。

沉重的包袱兒壓在肩頭,還能幹什麽事情啊?

他們兩個都愁壞了,想來想去,唐毅覺得不能閉門造車了,他給馬芳寫了一封信,不到十天時間,馬芳的兒子馬棟就趕來了。連馬都沒下,繞著果園轉了一圈,又跑到山崗上,仔細觀察,最後馬棟搖著頭,唉聲嘆氣。

“大人,容小子說句不客氣的,這些人最多拉車耕田,想要上陣打仗,根本是做夢!”

俞大猷氣得山羊胡亂顫,“賢侄,不都是四條腿嗎,多喂點精飼料,到了戰場上,不一樣跑嗎?”

聽著俞大猷的話,馬棟想樂又不敢,只能憋著。

反倒是唐毅老臉發紅,“俞老將軍是水戰的行家,玩馬比不得你們父子,有什麽不對的地方,你只管直說,不過我先表個態,無論如何,弼馬溫我是當定了!不弄出十萬匹戰馬,我決不罷休!”

“說得好。”俞大猷撫掌大笑,“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就不信了,漢唐都能養那麽多戰馬,拉起十幾萬騎兵,我們差什麽?”

馬棟反而被說得臉紅了,要說最盼著戰馬成群,騎兵馳騁的就是他們父子倆。唐毅願意下功夫養馬,馬棟當然高興,他滔滔不斷,把肚子裏的存貨都說了出來。

唐毅和俞大猷聽聞,臉色漸漸的綠了,一起發出哀嘆:“養馬真不容易啊!”

馬和很多動物一樣,嗅覺和聽覺靈敏,對噪音和氣味反應敏感,也害怕火焰,容易受到驚嚇……要想成為合格的戰馬,必須通過訓練,克服先天的弱點。

從出生三個月開始,就要進行簡單的訓練和挑選,等到三歲之後,才配備馬鞍,安排專業的騎士進行訓練,前後要持續四五年的時候,七八歲到十四五歲,是最合適作為戰馬的年齡,過了就要面臨退休。如果不然,就會像赤兔馬的悲劇一樣,老邁的關羽,騎著一匹更老的赤兔,能跳的過陷坑才奇怪呢!

戰馬要求智力中上,嗅覺和反應都要靈敏,而且訓練之中,還不能受傷,通常情況,三匹參加訓練的馬,只有一匹能脫穎而出,成為戰馬,淘汰比例之高,簡直令人咋舌!

光是聽到這裏,唐毅和俞大猷就整個人都不好了。

三匹選出一匹,一匹馬頂得上三個人的開支,想要騎兵保持長途奔襲能力,一個人還要配三匹戰馬!

一個精騎快頂得上三十名普通步兵了,難怪“壕”到了宋朝那個地步,失去了馬場之後,也養不了多少騎兵。

當然了,不是所有時代的戰馬都是如此嚴格。

就拿騎射起家遼國和金國來說,興盛和衰敗的時候,戰馬差距也相當大。俺答也不例外,雖然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比起當年征服世界的蒙古騎兵,差之天地。只是明軍墮落的更快而已,有些時候不是“好”勝過了“壞”,顯然大明朝也是個比爛的時代。

馬棟告訴唐毅,以他爹馬芳的估計,蒙古精銳的戰馬不會超過五萬匹,其余的都是充數的。

可就是這五萬匹,也像是大石塊,壓在了心頭,讓唐毅喘不上氣。

以果園養殖馬匹,即便是成功了,養出來的馬也成不了戰馬。

要想有好馬,就不能吝惜成本,要有強壯的基因,要喂最好的料,還要不時帶出來奔跑訓練,可以說,戰馬從各個方面,都把同類遠遠甩開,完全可以視作兩個物種。差別之大,就像後世的普通人,和專業運動員一樣,差別不可以道理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