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班底

一連跑了十幾天,徐渭有了兩大收獲,第一就是他瘦了二十幾斤,肚子小了一大圈,多余出來的皮深深墜下去,十分怪異,弄得他不得不狂做仰臥起坐,爭取盡快讓皮膚收回去。至於第二條,那就是徐渭不再恨了。

以往他都有那麽一股子憤世嫉俗的味道,覺得自己最倒黴了,上天對自己太不公平了。直到遇見唐毅,考上了進士,還得到嘉靖特賜,成為了庶吉士,清貴的翰林,徐渭總算是出了一口氣。

就算這樣,他的心裏頭也總是有個疙瘩兒。

這些日子跑下來,徐渭心裏的刺兒消失的無影無蹤不說,甚至還有些慚愧。

天下讀書人何止千百萬,老天爺給他一個聰明的頭腦,讓他能遇到錢德洪,王畿一般的名師,能有機會飽覽群書,參加科舉,已經算是幸運了。

就拿杭州來說,有多少讀書讀到頭發都白了,連個秀才都考不上,一世的心血傾注在科舉上,可是寫出來的文章卻不堪入目。

參加一次會試,正常花費要超過一百兩銀子,就算童子試,購買時文,報名,筆墨紙硯,也要幾兩銀子。

徐渭親眼看到有人因為參加科舉,把幾代人的積蓄都花光了,一家人落魄無依,擠在可憐的草屋裏,孩子連過冬的衣服都沒有。

那就放棄科舉,另謀生路吧?

談何容易,讀了一輩子書,身體都壞了,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眼睛都花了,只能靠著寫寫算算過日子。

就連一些大家族,也不能免俗,明明對科舉沒有興趣,卻偏要逼著走科舉的路子,父子鬧翻,兄弟傾軋,裏面的苦水就不用說了。

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讀書人的出路太少了,除了皓首窮經之外,幾乎沒有別的選擇,功名就是他們的一切!

而如今呢,總算有了改變的曙光。

唐毅提出擴大蒙學,籌建三大學堂,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那些沒錢交束脩的貧苦人家,不用擔心了,蒙學不收學費,還提供一頓免費午餐,三年時間,對於天資好的學生來說,足以完成識字的任務。有才情,有能力,就去考科舉。沒有的話,能考進三大學堂,好好讀書,五年時間下來,學好了本事,足以出去找一個體面的工作。

養家糊口,過上小康的生活。

財經、翻譯、法律,三大學院,不止針對性強,培養出了的人才立刻能上手,而且招生規模大。

以財經學院為例,第一學期招生就有一千兩百多人,除了正規的學制之外,還增設了成人教育,這個主要針對有一些經驗的書吏、賬房、文案等人員,他們的學制是一至三年,學成之後,能拿到畢業證書,身價大漲。而且憑著學歷,還能參加市舶司的吏員選拔聘用考試,有機會成為一名光榮的小官。

這幾乎就是在科舉金色的大道之外,增加了一條銀色的橋梁。經過一番宣傳下來,豈止是杭州,就連其他地方都被驚動了。尤其是唐毅的老家蘇州,讀書人眾多的紹興,不少人寫請願書,聯名上書胡宗憲和譚綸,紛紛要求比照杭州辦理。

弄得胡宗憲一腦門子官司,唐毅,你的名字就叫麻煩!

走到哪裏,都惹出一大堆的爭議,到底想幹什麽,我還要全力對付王直呢,沒空給你擦屁股。

胡宗憲把這些請願書都送到了知府衙門,唐毅也沒有料到會造成這麽大的影響。

他思前想後,大規模辦教育,能產生的效果絕對是驚人的,甚至有朝一日,會挑戰一千年的科舉制度,這也是長遠布局的一環。

只是暫時還不宜弄得風風雨雨,而且大幹快上,肯定會出問題,到時候砸了招牌,反而不美。

可是各地的訴求又不能不管,唐毅把徐渭幾個找來,仔細商量一番,最終決定,三大學堂七成五的名額留給杭州,另外兩成五留給其他各府的學子。

唐毅又親自撰文解釋,支出三大學堂的人才培養是針對市舶司,針對海外貿易的,對這方面不感興趣的就不要參加,而且任何嘗試都有失敗的可能,等到杭州實驗成功之後,再決定是否推廣。

他又提出了很多技術性問題,比如課程設計,師資來源等等擺在眼前的困難。

各地一琢磨,說的也對,還是靜觀其變,看看唐大狀元能折騰出什麽來。

當然也有一批膽子大的,他們紛紛打點行囊,跑到了杭州,準備成為三大學堂的第一批成員,這其中就以心學門人居多。

進入十一月以來,杭州街頭熙熙攘攘,各地書生雲集,簡直比鄉試還要熱鬧。

唐毅大辦學校,也不是所有人都拍巴掌,就有一幫言官上書,認為這是收買人心,其志不小。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天下的讀書人都應該以匡扶社稷為己任,如三大學堂,言明為商人服務,簡直有辱斯文,敗壞聖人之教,唐毅身為文苑清流,不思報國,竟然弄一些歪門邪道,簡直罪不容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