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北極熊

皇帝的登基大典迫在眉睫,可是有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還沒解決,那就是帝國的約法。張恪早就說過,要君權民授,登基之時,他要對著約法宣誓,可是這部法律卻遲遲難產,讓不少人愁白了頭。

事實上自從三月份以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甚至包括海外的屬地,全都共推出各界代表,少則十幾人,多則三四百,包括軍隊在內,全都選出人員齊集京城。

六七千名代表,加上助手和侍從,另外有恰逢恩科,還有數萬的學子,都趕到了京城,人員之多,遠遠超出了京城的承受能力。

為此張恪不得不下達命令,將一半的人員暫時安排到天津,正是這個安排,使得人們迅速分成了兩個派別,針對帝國約法展開了空前的辯論。

作為商業新興城市,天津聚集北方大半的商人,他們聯合商界代表,還有心學士子,主張帝國約法要保護私有財產作為核心,要按照對國家的貢獻,給予不同的權力。簡言之他們要做的就是按照納稅的多少分配權力。

這樣做的好處是少數豪商巨賈能夠獲得更大發言權,進而左右朝局,影響帝國走向。同時他們還要求支持海外擴張,支持工業發展,用帝國的軍隊開拓市場,林林總總,一共一百多條。

和他們針鋒相對的人是帝師洪敷敎。

洪敷敎的核心主張是君權民授,此民乃是士農工商,三百六十行,人人生而平等。帝國的權力是所有百姓權力的讓渡,作為帝國的執政,必須對所有民眾負責。這種主張自然得到了農民和軍人的鼎力支持。

他針對保護私有財產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想真正保護私有財產,就應該立法不準兼並,分配到百姓手裏的土地不能買賣,如此才是真正的保護。

洪敷敎身為帝師,又在遼東辦學多年。門人弟子遍天下,他的主張自然有無數人支持。大家還翻出張恪的若幹言論,提出歷代興亡交替的根本是土地兼並,失去了田地的百姓淪為佃農和流民,一旦天災人禍,必然走向造反的道路。誠如頒布一法,永遠不準兼並土地,則萬民安居樂業,天下永享太平。

且不管這套邏輯成不成立。不準兼並就觸及到了士紳集團的利益。與此同時,他們也看不慣商業派的那一套,這些人迅速變成了中間派,遊走在兩個極端之間,某些議題支持商業派,某些則是支持帝師派。

三大派論戰,最熱鬧的就要數報紙了。張恪最初仿照邸報的形式,在軍隊推行過文化報刊。後來東南又發行了商報。經過多年的儲備,如今報紙飛速發展。這一場大論辯又給報紙提供了最好的題材。

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文章投遞到報社,不斷刊登出來,各處發行。閱讀報紙的群體也不局限於士人和商人,普通市民也能接觸。像樣一點的茶館酒樓都會訂閱十幾份報紙,還安排專門的人員讀報。

由於市民的加入,原本那些晦澀的文字迅速被白話取代。只有讓大家聽得明白,才能爭取到足夠的支持。誰要是還之乎者也,弄一大堆故作高深的典故,對不起,沒人搭理你!

各派的學者不得不學著放下身段。甚至跑到茶館宣揚自己的理念,有更著急的則是站在路口,菜市場,找塊空地就開始大講特講。

孔老夫子講究君子訥於言和敏於行,如今他的徒子徒孫卻不得不學會口若懸河,舌綻蓮花。說得好的,自然引來無數掌聲,說的不好的,只能灰溜溜下台,等著準備更加充分,再來報一箭之仇。

如此行徑可嚇壞了一群人,湯若望作為傳教士,和他的夥伴鄧玉函,羅雅谷經過兩年的漂洋過海,來到了澳門。當時剛剛爆發了南京教案,中華大地,幾乎沒有他們的存身之地。湯若望不甘心前功盡棄,他率眾北上,再度效仿當年的利瑪竇,帶著西洋的歷法、算學、機械到了京城。

靠著精湛的天文學造詣,他成功預測了月食和日食,一舉成名。不少士人開始關心他們,甚至有人加入了耶穌會,幫助他們傳教。

可是好景不常,龐大的帝國迅速出現了危機,無計其數的農民加入到了造反的叛軍之中,接著一個強勢的統帥迅速消滅了叛軍,同時也幹掉了皇帝……

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湯若望都在油燈下書寫他的筆記,將所見所聞,全都記錄下來。對於他來說,東方的龐大帝國就像是一塊璀璨的鉆石,每一個面都透著奪目的光彩。

這裏有世上最豐富的食物,最好吃的料理,富庶有禮的百姓,睿智聰明的官員,最亮麗的絲綢,最精美的瓷器,有著幾千年綿延不絕的歷史,隨便拿出一本家譜,可以追溯的歷史都被歐洲很多國家要長……

最令湯若望贊嘆的還是東方的管理方法,雖然還有貴族存在,但是真正管理這個國家的則是從讀書人之中通過考試,脫穎而出的智者。不管你的血統如何,只要擁有才能,就會身居要職,多麽完美的制度,多麽了不起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