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 東王(第2/3頁)

這道命令可了不得,一下子掀起了滔天巨浪。

很多人都認為中國人是個大陸民族,這話雖然不錯,可是在中國大地上,尤其是東南沿海,生活著大量靠海吃飯的人。這些人的數量遠遠多於那些所謂海洋國家的人口,其中更是不乏野心勃勃的人。

聽說了張恪的命令之後,東南就熱鬧起來,不少年輕人組織起船隊,他們在朝廷的艦隊保護和支持下,果斷開始了向南海進軍的道路。

上千上萬的島嶼都在等著他們發掘,雖然探索海上危險重重,很容易就喪命。但是他們之中也不乏成功者。

有人找到了荒島,立刻就可以得到嘉獎,有的人幹脆成了一島之主。反過頭,他們從國內招募移民,一起開墾田地,種植糧食和經濟作物。沒幾年時間,翻身成了富豪。

一個個成功的例子促使更多人走向了海洋。

有了他們帶頭,張恪的另一個計劃快速落實下去。

開發海外就要人手,東南的人力不夠,加上價格又貴,大家就把目光放在了中原。那裏正經受戰亂之苦,每時每刻都有無數的流民。

招攬流民不要多少銀子,只要能解決糧食問題,就有一大票人跟著你。

從崇禎六年開始,海外移民的速度就一天比一天快。

到了崇禎七年。差不多有一百萬人到了海外,其中倭島三十萬,濟州島十萬,台灣四十多萬,巴達維亞等地十萬有余。

龐大的移民工作,促使海上力量快速發展,一年時間,就有各種船只上萬艘下水。一度造成了木材供應不足,船廠沒法開工。

為此張恪特別下令。獎勵西洋人向大明販賣木材,關稅調整到了零,甚至木材商人可以享受貿易優惠。

這下子可了不得,西方商人拼了老命往大明送來優質木材。其實他們也清楚。大明有了木材,會造更多的船只,最終會威脅到他們的地位。

可是又能如何呢,利益擺在那裏。你不幹,別人也會幹,何必同銀子過不去。在向大明出售木材的商人中。不少竟然是紅頭發的荷蘭人,不少海關的人都咋舌。如果讓張恪知道,只會笑他們少見多怪。要知道在歷史上,荷蘭人同英國爭奪海上霸權,荷蘭的商人就是貪圖英國的戰爭債券利息高,竟然大量購買債券,幫著英國人打敗了荷蘭。商人沒有祖國,古往今來,都是一樣。

海外開拓熱火朝天,東南的造船業興旺發達,帶動了軍工,紡織,工具制造等等行業,整個東南社會結構迅速變化。

工廠主和作坊主崛起,商人地位相對落後,越來越多的工人出現,分散的手工業者受到強烈沖擊。

教育變得普及起來,讀書不再是為了科舉考試,而是成了一個人的必須課,只有讀書,了解世界的變化,才能抓住財富機會,只有掌握一技之長,才能混到一口飯吃。

相對而言,傳統的讀書人,一輩子都撲在八股文上面,反倒沒有了用武之地,他們要麽就是醉生夢死,拼命咒罵,就比如剛剛組建起來的復社,其中就有一大幫這樣的文人。要麽就是偷偷學點本事,比如算賬理財,就可以到商行舒舒服服當個賬房先生,收入不菲,也好過坐吃山空。

總而言之,原本士農工商的體系完全被沖淡,勇於開拓海外的商人,還有掌握制造業的工廠主成了前進的主力。

不論是官府,士兵,還是金融機構,社會教育,都圍繞著他們在轉動。

新興勢力勃然興起,讓張恪變得鬥志昂揚,沒有錯,歷史就在他的手上扭轉了,他深信只要找到了方向,中國人不會比任何人差。

任何在封閉環境中的改革,要麽走王朝興衰的路子,要麽就只會失敗。隨著海外的開拓,等於是打通了任督二脈,有了騰挪的空間,張恪也就能把目光轉回大明,讓我們看看崇禎這兩年在折騰什麽吧!

自從任命楊嗣昌為東閣大學士,兼掌兵部,將剿賊的大業托付給楊嗣昌之後,崇禎就在不斷盼望著勝利的消息。

對於楊嗣昌任何要求,崇禎都盡量滿足。

要錢把內帑掏空了給他銀子,要人就想盡辦法給人,要權力崇禎就把尚方寶劍給楊嗣昌,對他的寵信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就連身為首輔的溫體仁也羨慕嫉妒恨。

頂著崇禎的無比信任,楊嗣昌最初做的還算不錯,雖然沒有剿滅流寇,但是至少殺得流寇到處亂竄,似乎勝利已經遙遙在望。

尤其是楊嗣昌聯合洪承疇設伏,一舉擊斃流寇頭目高迎祥,聲震天下。崇禎激動地跑到太廟祭告祖宗,痛哭流涕,祈求祖宗保佑。

只要加一把勁,再努努力,成功就不會遠了。

想法總是美好的,現實卻無比殘忍。高迎祥死了之後,李自成繼承了闖王位置,這是一個更加兇殘狡猾的敵人。李自成利用朝廷布局的漏洞,果斷偷襲開封,一戰之下,攻克了開封,並且俘虜了福王朱常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