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川軍來了(第2/2頁)

就在張恪提出想法之後,洪敷敎就仔細盤算過了,未來的“遼東”主要力量還在軍隊,還要靠著張恪,文官不過是從旁協助,通風報信而已,並不需要像東林、浙黨、齊黨那樣遍布朝野……

相比那些朋黨,遼黨在軍隊上有力量,內廷和錦衣衛也有幫手,發展潛力相當驚人……誰也不甘心被踩到腳下。要不是東林黨勢力龐大,楊漣又憑什麽取代他遼東巡撫的位置。

“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此事為師做了!”

洪敷敎一錘定音,張恪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下了。

和洪敷敎商量妥當之後,下一步發展的方向也就有了,張恪在關外全力經營軍隊,撈取足夠財富。洪敷敎和鄧文通入京,經營文官這一塊,這就叫做兩條腿走路,共同前進。

新婚剛剛第三天,張恪帶著無限的眷戀。從溫柔鄉爬了起來,咬咬牙,投入緊張的工作之中……

從去年開始,義州,錦州,廣寧等地就開始招兵,一直負責訓練新兵的喬桂帶著整理好的名冊找到了張恪。

一年多的歷練,喬桂已經大變樣,從當初憨厚單純的獵人,變成了一個嚴謹的軍官。文化水平更是突飛猛進。寫尋常的文書,計算賬目完全能夠勝任。

筆直地坐在張恪對面,喬桂翻看了成績單。

“大人,從去歲六月份開始,先是大清堡,接著是義州,我們招募到新兵六千七百人左右,其中三千五百人經過了半年左右的訓練,廣寧之戰後。補充進入主力部隊。剩余的士兵在春耕結束之後,全都脫產,成為職業士兵。”

義州兵分成戰兵和民兵兩塊,民兵每年農閑訓練四個月到六個月不等。戰兵則是完全擺脫農業活動,是真真正正的職業軍人。

按照喬桂所說,到四五月之間,光是義州的主戰人馬就能達到七八千人。當然這些人馬還要經過歷練。才能真正和韃子較量,不過就算這樣,也讓張恪非常意外了。

“義州戶口加起來不過二十萬人。能招募這麽多士兵,已經到了極限。下一步招兵的重點要放在錦州,放在廣寧!”

“大人說的沒錯,只是這兩地有困難……”

“是不是農莊的問題?”

“沒錯。”喬桂為難地說道:“大人要求有土有兵,加入的士兵要授予田地,安置家人,只有如此才能奮勇作戰,沒有後顧之憂。可是錦州廣寧等地分田還八字沒一撇,空有眾多丁口,卻只招募了三千多良家子,還不到義州的一半。”

“的確是個問題。”

這年頭分田分地是最得罪士紳地主的事情,鄉下的地主從來都是舍命不舍財的,想要他們的田地,等於是斷了他們的命根子,必然引起反撲。範圍越大,反彈越激烈……

張恪在地上轉了幾圈,堅定地說道:“分田決不能更改,而且今年春耕廣寧和錦州必須推行。我給王大人還要薛敦仁去信,讓他們一力推行,另外讓馬如峰領兵去廣寧,把我大哥張峰調到錦州。有軍隊壓陣,我看誰敢反對分田,老子絕不客氣!”

“好嘞,就等大人這句話了!”喬桂大笑道:“只要廣寧和錦州分了田,年內至少能招募一萬五千人,等到明年年中,我們差不多就有兩萬精兵了!”

兩萬人馬啊!

張恪思緒不由得飛揚起來,兩萬人馬是自己對抗老奴的最低數量,只是不知道老奴能不能給自己一年的時間……

寬闊的大路上,一支衣著怪異的軍隊正在逶迤前行。足有三五千人的隊伍,全都拿著長長的槍,槍杆沒有上色,露出簇新的白色。大明軍隊普遍裝備一半左右的火器,完全是冷兵器的還是異數。

只見這些士兵個頭不高,但是極為精壯剽悍,身上披著棉甲,腳下就比較可憐,多一半的士兵沒有棉靴,甚至有人還穿著草鞋,積雪剛剛融化,天寒地凍,出了山海關,有人腳就凍傷了。

為首的兩員武將長得差不多,年長的五十出頭,年幼的四十有余。

“大哥,我們千裏迢迢從四川而來,京城的那幫龜兒子,連棉鞋棉衣都不給備齊了,他們安的什麽心!”

“別廢話了,我們秦家世代忠良,豈能因為幾個昏官,就不給朝廷盡忠了!此番援遼斷然不能弱了白杆兵的名頭!”

正說話之間,突然有斥候跑過來。

“稟報二位將軍,前方有人馬前來迎接。”

秦邦屏和秦民屏一起舉目,只見一隊騎兵飛馬而來,大旗上面飄揚著一個鬥大的張字,在朔風中分外顯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