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徐敬業蹤跡

盛唐於逖所著的《聞奇錄》記載:進士宋洵,在金州石泉縣東數裏山居,聽外面巨石中有人說話:“宋三郎來了!”宋洵駐步聽之,巨石上有一扇門忽然打開,幾個女子從裏面出來,笑道:“請三郎進來。”宋洵欲跑,但被她們擒住,拖入石中後石門便關閉。“仆人穿石求之,終不能得。”宋洵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消失在石頭裏。結合下面的故事,看上面的記載,令人產生遐思:假如一個人可以像宋洵那樣十分輕易地失蹤,倒也好了!

唐玄宗天寶初年(742年),有一個名叫住括的九十余歲的老僧,在弟子的保護下,來到南嶽衡山中的古寺裏居住了下來。一個多月後,住括突然對寺中眾僧進行懺悔,追憶當年殺人之罪。諸僧感到奇怪,問其究竟。住括說:“你們知道幾十年前有一個叫徐敬業的人嗎?”

在《唐朝的黑夜1》中,說到武則天時期的嗣聖元年(684年),徐敬業被貶到南方,路過揚州時,起兵造了武則天的反。當時,除了徐敬業外,被南貶的官員還有給事中唐之奇、詹事府司直杜求仁、主簿駱賓王等人。他們皆在揚州逗留,心有不甘,達成冒險共識,於是推舉徐敬業為首領,拉起反對武則天的旗幟。駱賓王以詩人的手筆,寫下名動千古的第一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實際上,徐敬業在離開京城前,反意已決。揚州兵變發生後,全國驚動。武則天甚是惱怒,重金懸賞:“得徐敬業首級者,授官三品,賞帛五千!”隨後,武則天命李孝逸為主將,出兵30萬赴揚州。又以高麗籍猛將黑齒常之率軍側應,對徐敬業形成夾擊之勢。起兵前,徐敬業先是矯詔襲殺了揚州長史陳敬之,隨後告訴大家說自己身有皇帝密詔,打開府庫,釋放犯人,將他們武裝起來,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以魏思溫為軍師,隨後傳檄附近各州縣,歷數武則天罪過,提出恢復李唐江山,很快人馬超過十萬。

喊出造反的口號容易,拉起一批人馬來也容易,不容易的是隨後面臨的戰鬥。徐敬業少年時就跟隨祖父出征,他的那位祖父可是大唐第一名將,應該說徐敬業是見過世面的。但在下一步行動上,他有些頭疼。當時,擺在他面前的選擇有兩個:一是北上直接進攻武則天的住處洛陽;二是南下過長江襲擊金陵、鎮江、常州等地。為此,他征求了軍師魏思溫的意見,得到的回答是:“您出兵的理由是武則天幽禁了李家皇帝,所以應該率兵直趨洛陽。中原和山東豪傑知道您的勤王行動後,一定應和,武後數月可廢,天下指日可定!”

但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渡過長江攻擊金陵,掃平後方鎮江、常州等地,然後再行北伐,這才是正確的方略,而且提出“金陵負江,其地足以為固,且王氣尚在……”金陵的所謂王氣,又耽誤了一個人的前程,並把他推進萬劫不復的境地。

魏思溫表示反對:“取金陵而守之,難道我們要投於死地嗎?”魏思溫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

但徐敬業沒聽從軍師的話,悲劇開始了。

徐敬業分兵進擊江南,一些州縣確實在很快的時間內被攻占了,但兵力分散了。此時,李孝逸的大軍已迫近揚州。徐敬業沒辦法,返回來迎戰,還沒開打,就已很倉皇了。在當年十一月的高郵之戰中,徐敬業部很快崩潰。徐敬業帶領少數人逃回揚州,隨後轉奔鎮江,欲順流出海避難高麗,抵達海陵時,被部將王那相所殺。王那相當時帶人斬殺了徐敬業及其弟弟、家眷、同僚等25人。這25顆人頭隨後被飛傳至洛陽,呈現於武則天面前。但這25顆人頭裏到底有沒有徐敬業?按當時志怪中的秘密記載說:沒有。

唐則天朝,徐敬業揚州作亂,則天討之,軍敗而遁。敬業竟養一人,貌類於己,而寵遇之。及敬業敗,擒得所養者,斬其元以為敬業。而敬業實隱大孤山,與同伴數十人結廬不通人事。乃削發為僧,其侶亦多削發。天寶初,有老僧法名住括,年九十余,與弟子至南嶽衡山寺訪諸僧而居之。月余,忽集諸僧徒,懺悔殺人罪咎。僧徒異之。老僧曰:“汝頗聞有徐敬業乎?則吾身也。吾兵敗,入於大孤山,精勤修道。今命將終,故來此寺,令世人知吾已證第四果矣。”因自言死期。果如期而卒,遂葬於衡山。(《紀聞》)

說的是徐敬業兵敗後,一路潛逃。在此之前,徐敬業曾收養一個人,面貌與徐敬業幾乎一模一樣,行至海陵,王那相叛變時所殺的正是徐敬業的替身。徐敬業本人則帶著數十名心腹,潛行轉向西南,一路跑到江西鄱陽湖大孤山。大孤山是鄱陽湖中的小島,千米長,百米高,三面為懸崖。就是在這裏,徐敬業削發為僧,和心腹隱藏下來。後來,徐敬業等人轉赴南嶽衡山的寺院,一如開篇所言。他的結局之謎,令人想起黃巢、李自成或石達開。按史書記載,這幾個末路梟雄都沒有死,而是出家為僧,隱藏於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