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蘭亭序

貞觀十四年(640年)的一天,史上最喜歡書法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屏風上寫下一段草書,筆力遒勁,骨質飄逸,展示給群臣看,獲得一致好評。皇帝隨後說出自己的心得:“作書法,貴專精。我學古人之書,不學外形,而學內在。骨質學到了,外在的自然也就成了。”當天,他賜宴於玄武門,朝中三品以上官員都參加了。皇帝又即興寫了一幅作品,眾臣乘著酒勁,爭奪皇帝手中的條幅。時有散騎常侍劉洎,在爭奪中登上皇帝的禦床,最後搶到手。大臣們頓時色變,有人指出:“臣子上了天子的床,罪當死!”李世民笑,擺手道:“今見劉常侍登床,為書法,可不追究!”

這位戎馬一生的皇帝就是如此熱愛書法。

史書記載,李世民最喜歡的是王羲之的書法。唐人筆記《譚賓錄》披露,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五月,大內展出了皇家收藏的王羲之等人的書法真跡,它們都是貞觀年間皇帝令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精通書法的大臣鑒定過的。其中,王羲之的真跡一百五十卷(五年後,玄宗再派人清點這批書法時,就只剩下八十卷了,可見當時就開始散失)。但在展出的這批書法作品中,唯獨沒有王羲之的第一代表作《蘭亭序》。

從玄宗朝前推三百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古代春天的修禊日),四十多位東晉名士應東道主會稽內史王羲之邀請,亮相於會稽山陰蘭亭,飲酒、作詩、觀山、賞水,魏晉以來顯赫的家族差不多都到齊了:王家、謝家、袁家、羊家、郗家、庾家、桓家……這四十多位名士的具體名單是:王羲之、王徽之、王獻之、王凝之、王玄之、王蘊之、王豐之、王肅之、王彬之、王渙之、徐豐之、曹茂之、曹禮、曹華、孫綽、孫統、孫嗣、謝安、謝萬、謝瑰、謝騰、謝繹、郗曇、庾友、庾蘊、魏滂、桓偉、羊模、孔熾、後綿、劉密、虞谷、虞說、任儗、袁嶠、華茂、勞夷、華耆、卞迪、丘髦、呂本、呂系。東晉曠達、清雅、飄逸、玄遠的時代氣質使得這次聚會完全喪失了政治色彩。可以說,這次聚會是生命的、內心的、山水的。這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聚會。此日風和日麗,東晉名士寬袍大袖,偎花依草,列坐於曲折、清澈的溪流邊,信自漂流,到了誰的跟前,誰就要現場作詩,如作詩不成,便要罰酒。王羲之等26人現場寫出詩歌,王獻之等16人沒寫出。寫出作品的26人成詩37首,匯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作序,是為千古第一行書《蘭亭序》。這幅書法作品寫於珍貴的蠶繭紙上,共28行,324字,其中“之”字有20個,但沒有一個重樣的。該作品是王羲之醉寫的,醒後再寫其他作品,終不可超越。

李世民得到《蘭亭序》,有一個曲折的故事:

從《蘭亭序》誕生日,到唐貞觀年間,已近三百年,此時真跡輾轉到越州永欣寺老僧辯才手裏。他是高僧智永的弟子,智永是王羲之直系後人。智永死前,將祖傳的《蘭亭序》給辯才,辯才視若珍寶,將其藏在禪房屋梁邊的暗洞裏。當時,李世民收集到了王羲之的很多真跡,唯獨缺少《蘭亭序》。當得知在辯才手裏時,李世民急召其來長安,問真跡下落。辯才口風很嚴,說自己確實在師父那裏見過該作品,但後來世間多亂,真跡已散失。皇帝多次召見辯才,但辯才就是不承認《蘭亭序》在自己手裏。皇帝沒辦法,只能叫辯才回去。這就是中古時代皇帝的風範,決然不會用暴力去做這件事,雖然他完全可以一聲令下直接派軍隊去寺院搜查。若換成清朝,早就直接動刑問斬了。

李世民問計於大臣:“為了《蘭亭序》,我寢食難安,真跡就在辯才手裏,如何得到?辯才禪師年歲已高,寶物放在他那裏,保不準將來真的散失,假如在皇宮珍藏,也許還能傳於後世。”

見皇帝如此憂慮,房玄齡推薦一人:監察禦史蕭翼。蕭冀是南北朝梁元帝曾孫,十分聰明。李世民馬上召見蕭冀。蕭冀說:“此事不難,但需要先給我幾幅王羲之的書法作為誘餌。”

李世民說沒問題。

蕭翼又帶了一幅自己祖上梁元帝手書的《職貢圖》,直奔越州而去。經化裝,他以賣蠶種的北方商人的身份進入永欣寺,用了十多天時間,談古論今,與辯才混熟。此日,蕭翼向辯才展示了梁元帝的《職貢圖》,辯才看後很是稱贊。蕭翼又展示了所帶的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辯才表示,這確實是王羲之的真跡,卻不是最佳。

蕭翼問:“何為最佳?”

辯才笑道:“當然是《蘭亭序》!”

蕭翼表示不相信《蘭亭序》還存於世。辯才說就在此室,於是從屋梁邊的暗洞裏取出《蘭亭序》。蕭翼看過後說這是贗品。辯才很憤怒。這一年,禪師已年過八旬,他生氣地將《蘭亭序》放在書桌上,沒再搭理蕭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