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章 引禍東流(第2/3頁)

“說得好,我們支持你!”眾人聽了以後,紛紛叫好道。

“我等現在就去聯絡大家——”眾人商議了兩句,立刻一哄而散,諾大的廣場上面,頓時就剩下了我們幾個人站著。

呂蒙正站在那裏,沉著臉一言不發,也不知道在想什麽。

一名呂蒙正的隨員非常不悅地責備道,“楊大人,久聞你統禦有方,是皇帝的愛臣,為何放縱地方上有這些驕狂之士,聚集在一起妄加議論朝廷的政事?若是傳了出去,恐怕與令名有所損傷吧?”

拍馬屁的小蝦米!我斜著眼睛看了一眼那人身上所穿的紅袍,心裏面很是不屑地罵了一句。這人的官職大概充其量也就是四、五品的樣子,只不過年紀看起來似乎不大,臉上也很有些書生氣,應該是屬於那種通過科舉走上仕途而且官運一直不錯的家夥,難怪敢這麽樣兒跟我說話了。可惜了,他也不看看面前的人是誰?就是呂蒙正本人也不敢輕易對我這麽說教吧?

我輕輕地咳嗽了一聲後,慢條斯理地回答道,“昔日周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大人記性好,也不必在我等面前賣弄,下官不才,卻也讀過幾遍《國語》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道理也是知道的。”那官員聽我說完之後,語帶譏諷地說道。

“好膽!”我大喝一聲,聲音震得眾人耳朵嗡嗡直響,將那人嚇了一跳,站在那裏不知所措。

“你也知道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啊!奈何你身為朝廷命官,卻不知道體恤百姓的疾苦?既然熟讀《國語》,卻為何領會不了聖人的說教?百姓乃是國之本根,社稷礎石,若是不能聽取他們的意見,又怎麽能夠做出正確的決斷,贏得民心所向?西北之事,又豈是身處京師千裏之外的大臣們所能了解到的?妄加揣度,誤國誤民啊!”我板著臉,毫不客氣地將那個強出頭的倒黴鬼訓斥了一番,然後才正容說道,“本官進兵西北,大破李賊在先,一舉攻城,收復五州失地在後,屯田養兵,發展地方經濟,那一樣兒不是令眾人交口稱贊的好事?即便如此,本官也不敢稍微有所懈怠,何也?就是為了對上報效皇帝的知遇之恩,對下不負百姓的諸般推戴!西北之事,錯綜復雜,若不是置身事內,根本就無法窺探到其中的奧妙!毀棄城池之議,看似是為了國家利益,實則是為害甚大,不但沒有達到斷絕李賊東進的目的,反而使我大宋失去了大片土地和人民,數年之後,這些地方勢必將成為李賊進入西北的跳板,我大宋的西北將永無寧日!所謂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用這句話來形容這個提議,是再恰當也不過!”

再看呂蒙正的面孔,已經是一陣黃一陣綠了。

那官員有些不服氣,還想要分辯幾句,卻被呂蒙正給打斷了,“今日鞍馬勞頓,本官先到館驛休息,有什麽話明日再說。”說罷便從高台上下來,回到了轎子中。

“送呂大人回館驛。”我對著從人大聲吩咐了一句,然後看著呂蒙正等一行人離開了視線。

“大人,你方才這麽公然鄙夷呂相提出的毀棄城池的建議,怕是有些不妥吧?”身旁的隨員小聲問道。

“怕什麽!”我很不屑地回答道,“脫了毛的鳳凰不如雞,現在可不是他的時代了。”

回到了衙門裏後,卻發現王石雷早已經等在那裏了,正在同七郎一起喝茶聊天,有說有笑的。

見我回來後,王石雷笑著問道,“大人,怎麽樣?新來的欽命大員如何?”

我回答道,“估計是被我給氣得夠嗆,就不知道今晚能不能睡好了。”然後將方才同呂蒙正見面的情形向兩個人學說了一遍。

兩個人哈哈笑了半天後,方才停歇下來,王石雷笑著問道,“大人你是故意的吧?那些人是不是你特意給安排的,否則怎麽可能那麽巧,偏偏就讓朝廷巡察使給遇到,而且談論的又是他的事情?”

“也不能這麽說了!”我一臉委屈地回答道,“我只是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場所而已,所謂仁者愛人,我們身為父母官的人,自然需要廣泛地了解百姓的呼聲,這樣才能更好地造福地方啊!至於大家想要說什麽話,就不是我所能預料到了!他呂蒙正之所以會遭到大家的唾棄,還不是因為自己行的不正嘛,幹我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