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參合陂之戰

參合陂在今內蒙古涼城東北(岱海附近),山明水秀,風景如畫。又有誰能夠想到,一千六百年前一場中世紀中國的戰爭中約有五萬燕國士兵被坑殺於此。參合陂之戰成為北魏與後燕帝國命運的轉折點,慕容鮮卑人由巔峰滑向深淵,拓跋鮮卑人由弱小走向輝煌,最終成為北中國的主宰。擁有當時中國最精銳的鐵甲騎兵的慕容燕國為何輸得這麽慘,除了主將不稱職之外,這場決定兩大鮮卑民族命運的大決戰到底還隱藏著什麽秘密呢?

壹 計中計

面對來勢洶洶、傾巢出動的後燕大軍,謀士張袞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向拓跋珪獻策說:“後燕國被滑台、長子兩次戰役的勝利沖昏頭腦,這次動員全國的人力物力來進攻,希圖一戰而勝,大有輕敵之心。我們應該表現得疲憊孱弱,使之更加驕縱,再尋找戰機打敗他們。”拓跋珪采納張袞誘敵深入的戰術,進行戰略轉移。拓跋儀統率陰山以北諸部落向西北撤退;拓跋遵統率陰山以東諸部向東北撤退;自己率雲中川的牧民退至朔方一帶。把所有的牲畜資產全部遷到黃河以西一千多裏以外的地方去躲避。與此同時,展開外交努力,右司馬許謙出使關中,向後秦皇帝姚興求援。

拓跋珪沒有采納以往草原民族與中原王朝交戰時的戰略戰術,如匈奴與漢帝國的戰爭,匈奴在處於劣勢時總喜歡向陰山以北退卻,以大漠阻隔漢軍攻勢,再利用輕騎兵的機動性尋找戰機消滅進入漠北的漢軍。拓跋珪的戰略轉移並非一味退卻,帶有等待時機進行會戰的傾向性。主力部隊屯駐黃河南岸,牲畜資產在後秦國北境。如果燕軍渡過黃河追擊的話,拓跋珪將與燕軍在黃河以南決戰。

後燕大軍在雲中撲了個空,拓跋珪的軍事部署讓慕容寶感到愕然。朔方地區是魏國新占領區,慕容寶滿以為魏軍會向漠北方向退去。當他判斷出魏軍的主力已經西渡黃河的時候,一個難題擺在面前。渡河需要船只,而燕軍沒有戰船。慕容寶采取了一個很狡猾的作戰策略,沒有馬上渡河追擊,而是沿黃河自西向東攻擊前進。後燕軍深入魏境,兵進五原,收降北魏附屬部落居民三萬多戶,收割雜糧一百多萬斛。

有人會問,此時的北魏不是遊牧國家嗎?為什麽會種植雜糧呢?拓跋珪復興代國之後,有意向農耕國家轉型,曾在盛樂進行農業生產。登國九年,拓跋儀屯田於黃河以北,從五原直到棝楊塞外。不過,當時拓跋珪沒有想到五原屯糧反而資助了長驅直入的燕國大軍。

有時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哲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原本種給自家人吃的糧食讓別人吃掉,燕軍卻因為糧草豐足不再疏通糧道。後燕軍隊將收割來的糧食一百余萬斛囤積黑城(今內蒙古武川)。慕容德率後勤大軍入駐黑城,塞上通燕國的糧道無兵打理。

後燕國大軍開到黃河北岸,打造船只,準備渡河。拓跋珪針鋒相對,魏軍在各個渡口建築高台,陳師黃河南岸耀兵,遍插旌旗虛張聲勢,沿河東西綿延一千多裏。兩國大軍隔河對峙,黃河兩岸旗幟飄動,一眼望不到盡頭,蔚為壯觀。

拓跋珪“誘敵深入,尋機決戰”的軍事計劃因燕軍獲得塞外雜糧而破產,而北魏的外交卻大獲成功。唇亡齒寒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後秦皇帝姚興被許謙的遊說之詞打動,派大將楊佛嵩率兵救魏。得知援兵即將到來,拓跋珪果斷下令拓跋虔率五萬騎兵東渡黃河切斷燕軍通馬邑之路;拓跋遵率七萬騎兵劫斷塞上通中山之路,徹底斷絕燕軍與國內的通信聯絡;拓跋儀率騎兵五萬在黃河以北嚴密監視燕軍動向。

北魏軍隊從四個方向悄悄對燕軍形成包圍態勢。我們從北魏軍隊調動的數量上看,似乎魏軍占優,加上拓跋珪的朔方主力軍,總兵力二十萬以上,燕軍只有九萬八千人,為什麽魏軍不主動會戰,如此被動呢?遊牧民族最大的優勢就是馬匹,就是騎兵力量。後燕國也是以騎兵起家,士風剽悍,燕軍在當時各國軍隊中最具戰鬥力,擁有作戰經驗豐富、人馬披甲的重裝騎兵和重裝步兵。

北魏軍隊雖多,像遊牧民族一樣,全民皆兵,都是輕裝騎兵,對付實力弱小一些的草原民族遊刃有余,若要與慕容鮮卑的鐵甲軍隊對抗絕難制勝。戰爭呈膠著狀態,開始比耐心。魏軍本土作戰,遠道而來的燕軍不能等,慕容寶下令伐木造船。

一個月後,船只打造完畢,慕容寶遲遲沒有下令渡河。因為他忽然失去國內的所有信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慕容寶從來沒有單獨指揮過作戰。起初,遠征軍和國內聯系頻繁,一方面,慕容寶從中山出發的時候,慕容垂已經患病;另一方面,慕容垂不放心前方的軍情,燕軍的作戰方針很多出自坐鎮中山的慕容垂之手。魏軍切斷燕軍與國內聯系,抓獲來往於兩地之間的燕國使者。統帥慕容寶不僅不知道魏軍動向,甚至幾個月都得不到慕容垂的軍事指示和生活起居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