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1章 三十六道、八十一省

秦一統天下,設立郡縣制,實行的是兩級區劃。後來漢代秦,實行郡國制,既有分封諸侯國,又有郡縣。再後來,出現了州,州開始只是監察州,是虛的,沒有常設衙門。

到南北朝時,實際上已經成了州郡縣三級區劃,一州只有兩三郡,甚至一二郡,一郡兩三縣,出現十羊九牧的情況。到了隋朝再度一統天下,結束紛亂,隋文帝便又改革,罷去天下諸郡,只保留州縣兩級,還並撤許多州,使得天下只余三百余州,一千余縣。

這麽精簡下來後,衙門少了,官吏少了,機構精簡,辦事效率也高了。後來楊廣雖然把州縣又改成郡縣,但實際上還是兩級,甚至楊廣把還三百多州,改成了兩百多郡,進一步精簡了許多機構。

到了唐開國,再改郡縣為州縣。到李世民時,又設立了道。劃天下為十道,但道也和漢時的州一樣,是虛置的監察道。

只是後來,大唐的疆域越來越大,這道也越設越多,甚至漸漸道一級也有了常設官員並常設衙門。

到如今大華時,天下其實已經形成了正式的道州縣三級行政建制。道一級不但有宣撫使,而且下面也還有左右布政使、按察使、指揮使,以及三司衙門等成套的建制。

道和州一樣,是完全建全了。

可如今的大華比起大唐貞觀之時,依然還是有了許多變化的。最大的變化,當然是疆域更廣,地盤更大了。而且人口也更多了,經濟也更富裕了。

唐初才一千多萬人口,而現在官方統計人口已經突破一個億,比之貞觀中的五千余萬人口,也增長了許多。

四邊八方,新拓疆土無數。

過去十個道,後來十幾個道,二十幾個道,如今幾十個道。

“重定天下行政區劃,以便增強效率。”

精簡州縣數量,是為了增強效率。而現在大華要增加,也依然還是為了效率。區劃太多,當然也不是好事,十羊九牧,那就是冗官冗吏。而一個縣令管上幾十萬上百萬人口,則也難以管的過來。

根據實際情況,適時的調整,非常有必要,得與時俱進。

行省和道最大的區別是什麽?

是增加了總督、提督等職,這是在原來宣撫之上又新設的大員。

不過張超並不打算每個省都設立總督、提督,相反的,道改省,省和過去的道變化不大,但會以相鄰的幾個省派出一位總督和一位提督,分管這幾省的軍政。

這就相當於,在省之上還有了一個行政區劃,不過這個區劃,則就跟漢初時的州,或者唐初的道一樣,是虛的了。

比如說隴右省和河西省,這兩省相鄰,地緣上也是一個較緊密的整體,因此朝廷設立一個隴右總督,負責總督兩省軍政,再設立一個隴右提督,負責分管軍務。

為了讓總督更有實權,朝廷給隴右總督再兼一個隴右省巡撫之職,這相當於總督兩省的同時,又能巡撫隴右省的政務。

湖北省、湖南省,兩省上又設一個兩湖總督。

行省,相當於過去行尚書省的權力,總督,則相當於過去隋朝大總管府的權力,雖然肯定也有相應調整,但再增設行省一級,或者說道一級變成道省兩級,一虛一實,這個調整,是為了能讓大華朝廷對如今越來越大的帝國疆域有更好的統治。

對海外的各大領,則要進行拆分,比如信度領,那麽大的地盤,過去只設一個領。

在這次調整中,信度領則可能會改成兩到三個行省,然後再設一個信度道,設立信度總督、提督等。

按馬周他們內閣的計劃,這次調整區劃後。

到時大華帝國將有三十六道,共八十一行省,天下七百余州,三千余縣。

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區劃設置,道一級的總督品級為從二品,行省一級巡撫品級為正三,中州一級的刺史為正五品,中縣令為正七品。

道不分等,各省則劃分內外省,而州縣則分上中下三級。

以後地方權責會增加,不用事無巨細都要奏請朝廷。甚至在人事上,除了州縣的正副官是要經朝廷吏部,一般州縣衙門的官吏,都是由上級推薦,然後上上級審核決定,吏部只是負責監督。

甚至在財政上,也會給他們留更多的稅賦,讓地方衙門可以自行規劃用度,安排使用。

在信度這樣主要以分封諸侯領地為主,少量朝廷直轄的道,總督、巡撫們的工作則更復雜一些,相應的也有更多的權宜處置之權。

對於內閣宰相們來說,他們主動的提出設立行省,甚至各道派出總督,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大華今天滅一國,明天攻幾城,立國不過三年,可攻滅的大小國已經無數。這擴大的疆土更是廣闊的沒邊,不說那些人跡罕至的極偏遠之地,也不說什麽美澳非三洲的領地殖地,除開那些,依然是不知道擴大了多少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