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萬言書

這就是一個極大的矛盾了。

王朝末年,土地兼並嚴重,加上其它問題,導致大量百姓都是失地農民,無立錐之地,淪為流民。其實這對於工商來說,是個極好的發展條件。有了失地農民,工商業才有了大量雇工。

就如晚明之時,那些礦場,動不動就幾千上萬人,皆因那些礦工都是無地無產業者。晚明各個城鎮上,激增的人口,也正因為鄉下的田地被兼並厲害,許多失地農民只能湧進城去找工作混飯吃。

只是現在是唐初。

官方的戶籍人數只有三百萬戶,人口一千五百萬。十幾年前,大隋如日中天之時,那可是有近九百萬戶,差不多五千萬人口的。

大唐實行的制度又多是延續隋朝,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調制,處處都是本著最簡單的思路。盡量的讓大唐的子民,都釘在土地上。

留給工商的空間實在是很小。

這年頭,搞工商業的,其實都是那些門閥世家豪族。

他們一方面占據了學術上的優勢,搞壟斷。一面又在朝廷人事上占盡優勢,學術他們壟斷了,這官場也是他們的天下。

而另一方面,他們又是大地主,同時又有足夠的資本經營著工商業,用這些反過來支撐他們的政治地位。

普通人也就做個小打小鬧的買賣,你要是想做大點,不說沒背景會被殺豬,而且最重要的一點,你哪來的工人?

那些世家豪強他們有托庇於他們門下的隱戶,還有大量的奴隸,不管是經營鹽池還是挖銅鐵礦,都有人。

李家雖也是新興豪族了,但畢竟底蘊還太淺。

原來在灞上的時候,搞點產業,全是靠著鄉親,靠的是李家比別人更優惠的條件,靠的是李家的仁善樂施的好名聲。而且那個時候,產業也確實用人不多。後來搞大了點,李超又用起了學徒工。

但現在李家在寧遠,越做越大。

開始除了經營田產商鋪外,還開始搞加工制造,甚至挖礦冶鐵這些,人力的需求就大了。

這就是世家豪門跟朝廷的矛盾所在啊。

世家豪門有了特權,肯定要擴張的,占田,放貸、經商等,既兼並土地,同時又還和朝廷搶人口。

朝廷也一樣需要人口。

朝廷開疆拓地,希望有更多的人口,這樣就能移民連疆,分田授地,這樣朝廷既實了邊,又增加了糧食產量,還多了稅賦。

分了田後,課丁也一樣能增加。

為什麽古代朝廷喜歡抑商?

一來經商的多是特權階層控制的,朝廷收不到稅,二來經商會跟朝廷爭奪農業人口。本來依附於土地上的農民,如果大量轉而從事工商業,這無疑會讓糧食產量減少,國家田租減少。

畢竟這個時代的農耕技術落後,土地需要許多人耕種。人力不足,糧食產量肯定降低,另一方面,如果百姓都依附於土地,那麽社會結構是最穩固的。

從哪裏弄來工人呢?

以前的豪門們,靠的是日積月累,一代代的積聚的實力。

他們擴大實力的最大機遇,往往就是災年。遇到災荒之年,土地無收,百姓就得跟他們借糧借錢,他們趁機放貸,然後待那些百姓還不清債,那就收田。甚至趁災年買兒買女,把災民們養不活的子民買了。

甚至最後有些災年生活不下去了,失去了田地之後,幹脆全家都投附於這些豪強的。

就是靠著這樣,他們的實力越來越強,擁有的土地、人口才越來越多。

這條路子,對李家來說不適用。

不說其它的,遠水也難解近渴啊。

想要人,要麽搶,搶周邊那些番國,搶西南那些蠻夷,從那裏奪人口,打突厥,打高句麗,打滅國之戰,把那些蠻夷變成奴隸。

不過突厥高句麗這些現在還不一定打的過,只能先對付對付下西南夷。

或者滅佛。

李淵原本已經準備滅佛的,李世民登基停止了這個計劃。眼下天下還算安定,李超覺得可以動手了啊。

道教就算了,李家跟道教關系不一般,重點扶持的,而且道教的實力遠不及佛教。

佛教占有的人口、財富確實多啊。

光是長安京畿,就有幾萬僧尼,幾百座佛寺尼庵,擁有田地無數,依附在他們名下的佃農估計得有一二十萬至少。

這些可是不在朝廷戶籍上登記的,也不給朝廷納稅服役的。

世家豪門,李超不打算動,自己也是個階層的,但佛家勢力這麽強,不搞一搞?

距離如今並不遠的北周武帝滅佛,當時可是毀天下佛寺四萬余,強迫三百萬僧尼還俗。這還僅僅是僧尼就有三百萬之眾,可知佛教的巨大實力。

這可是占有了當時國家三分之一的人口,可卻不是編戶齊民,完全不事生產,也不服兵役勞役,可以說是完全就是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