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秦帝國的崩潰 十、秦亡的歷史教訓(第2/2頁)

二世即位以來,天下人民殷殷盼望政策有所變化,希望新政府能夠糾正始皇帝政策的偏差,減免賦稅徭役,寬緩嚴刑峻法,使人民安居樂業。然而,二世不明察形勢,不順應民心,頑固堅持始皇帝的既定方針,驪山始皇帝陵尚未完工,又追隨始皇帝故轍巡遊天下,承接始皇帝遺業重開阿房宮工程。濫施刑法,殺宗親,誅功臣,臣民困苦絕望,上至公卿大臣,下至庶民百姓,人人自危不安。從而,陳勝揭竿而起,登高一呼,宛若火星點燃幹柴,天下回應成燎原之勢,舉國動亂成不可收拾的敗亡態勢。

嬴嬰即位以後,仍然沒有覺悟,孤立而沒有輔佐,救敗而沒有方策。假若嬴嬰有平庸的才能,能夠得到中等人材的輔助,只要能夠固守關中,依據險要的地勢,就能夠將諸侯各國阻止在秦國本土之外。由此秦國可以休養生息,重振國勢,再創偉業。

我讀歷代有關秦亡的歷史總結,就貼近歷史具有真知灼見而言,沒有超越賈誼《過秦論》者。賈誼出身於漢高帝六年(前二〇一),也就是劉邦擊敗項羽,再次統一天下的第二年,以時代而論,他是漢初的人,時間緊接秦末,歷歷往事,如在眼前。賈誼是洛陽才子,他的恩師是河南太守吳公。吳公是秦丞相李斯的學生,也是李斯的同鄉,對於秦朝末年的佚聞掌故、風雲人物,可謂了如指掌。賈誼年少受吳公賞識,多受吳公教誨栽培,他對亡秦的了解感受,都是直接的言傳身教。賈誼受吳公推薦,出入於漢代宮廷,他受寵於漢文帝劉恒,參與諸多重大的政治決策。賈誼站在漢朝政府的立場上總結秦亡的經驗教訓,以史為鑒,為文景之治制作規劃藍圖,他的《過秦論》,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資治通鑒的實施。正是由於賈誼身處這種特殊的環境,決定了《過秦論》對於秦亡的歷史總結,無與倫比地貼近歷史,其真知灼見,歷兩千年而生鮮活力不減,經世致用如在眼前。

不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局限。過於遠離歷史,可能因為時代的久遠而失真,過於貼近歷史,也可能因為利害的糾葛而偏頗,特別是當我們處理一個具有連續性的歷史文明的時候,有些真相和教訓,需要歲月的蕩滌,時間的沖刷,方才能夠顯現出來。

我整理秦末的這一段歷史時,深感那是唯利無恥的英雄時代。在那個時代,人人唯利是圖,個個急功近利,周圍都是生死搏鬥,到處遍布爾虞我詐,成者為王敗者寇,建功立業的英雄豪傑們,何曾有暇於道德倫理。李斯入秦,先投靠呂不韋,呂不韋敗亡,他緊跟秦王政。李斯向秦王政推薦同學韓非,又進讒言毒殺這位舊日同窗。沙丘之謀,李斯與趙高聯手偽造遺詔,消滅政敵扶蘇和蒙恬、蒙毅兄弟。當趙高與二世親近而自己被疏遠時,他又與老臣們聯手欲誅趙高,結果反被趙高設圈套陷害。一切唯利是圖,沒有絲毫仁義道德。項羽與章邯在安陽結盟起誓,接受二十萬秦軍投降,三個月後,又在新安將投降的秦軍活埋了幹凈。有何信義可言?只是為了眼前的打算。劉邦與趙高合謀殺秦二世共王關中,與秦軍約降後再突然進攻。有何信義可言?都是陰謀詭計。

在那個時代,角逐於歷史舞台上的政治人物們質樸勢利,不受道德倫理的約束,他們以為人生的根本在於利益,利益的所在,就是行動的所在,利益與道德無緣,當利益與道德不合的時候,拋棄道德。而道德倫理的規範建設,遲遲要到漢王朝建立近百年之後。

道德倫理,影響國家命運。我整理秦末的歷史寫到阿房宮驪山陵的修建,寫到北擊匈奴築長城,南修鴻溝征南越時,強烈地感到一味地追求進取發展導致了社會的不穩,是秦帝國毀滅的原因之一。當我寫到趙高設圈套陷害李斯,發動政變逼迫二世自殺時,又強烈地感到秦國多年奉行功利主義,忽視道德倫理的規範和人文教育體系的建設,終於走極端到道德底線淪喪,上上下下人心離散,也是秦帝國毀滅的原因之一。

秦亡的歷史教訓,不可不謂深刻而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