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對決(第3/4頁)

這個方案由崔湜提供,並且由他監督執行,假如行動失敗,立即執行第二個方案:發動政變。計劃是兵分兩路,一路由常元楷和李慈率領羽林軍突入武德殿(玄宗舉行朝會、批閱奏章的地方),誅殺李隆基;另一路由竇、岑、蕭、崔四宰相,率衛兵在南衙(中央各機關所在地)響應,控制帝國的政治中樞。

史書沒有記載太平一黨是否執行了第一個方案,但是根據事後的相關記載(元氏被法司逮捕審訊,並供認崔湜為主謀)來看,不管是未及行動還是行動失敗,總之第一方案沒有成功,所以太平公主決定執行第二方案。

政變時間定在先天二年七月初四。

太平公主自以為她的計劃天衣無縫,可她絕對沒有想到,這一切居然被另一個宰相魏知古全盤獲悉了。而更讓太平公主無法意料的是——這個原本在她和李隆基之間保持中立的人物,居然又在這生死攸關的重大時刻倒向了李隆基……

七月初一,宰相魏知古突然入宮,把太平一黨準備於本月四日發動政變的消息告知了李隆基。

最後的時刻終於到來。

七月初三,李隆基向親信發出了行動指令。首先,他命龍武將軍王毛仲率三百余名萬騎衛士埋伏在虔化門,同時發出一道敕書,緊急召見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和右羽林將軍李慈。這兩個禁軍將領根本沒有料到皇帝已經全盤掌握了他們的政變計劃,所以毫無防備地進入太極宮,剛剛走到虔化門,立刻被埋伏在此的王毛仲砍殺。

解決掉這兩個人,禁軍就完全落入李隆基的手中了,行動已經成功了一半。隨後,李隆基親自出馬,與王琚、王毛仲等十余個親信,率兵從武德殿一路沖進朝堂,迅速捕殺了蕭至忠、岑羲、賈膺福、李猷等人;士兵逮捕崔湜後,沒有當場砍殺,而是奉命將他關押了起來;太平一黨中,要數“皇後阿奢”竇懷貞的反應最為敏捷,一見情形不妙,立刻抱頭鼠竄,但是沒跑多遠就被追兵追上,竇懷貞走投無路,只好投水而死。

在鏟除太平一黨的同時,李隆基命宰相兼兵部尚書郭元振另率一路人馬,直奔太上皇寢殿。

聽到事變的消息時,李旦大驚失色,趕緊在幾個宦官的簇擁下逃離寢殿,慌慌張張地跑上了承天門樓。李旦前腳剛剛上樓,郭元振後腳就率兵追到了。李旦滿心以為郭元振是來護駕的,可還沒等他探出城樓喊一些鼓勵的話,郭元振就帶著全副武裝的士兵沖上了城樓。李旦看見郭元振徑直走到他面前,然後面無表情地跪地啟奏,說:“皇上奉太上皇誥命,誅殺竇懷貞等圖謀作亂的逆黨,今天只是遵照誥命執行,沒有其他意圖。”

誥命?

自己什麽時候發布誅殺宰相的誥命了?

李旦臉上寫滿了驚愕,可他很快就明白過來了。

——這是政變,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政變!三郎的目的就是要鏟除太平,同時迫使他李旦徹底放權!

盡管這場政變的爆發讓李旦猝不及防,但是今天發生的一切其實早在他的預料之中。

是的,自從被三郎和太平擁立的那一刻起,這一切就早已注定了。

驚魂未定的李旦來不及作更多思考,馬上在郭元振的“保護”之下發布了一道誥命,宣布竇懷貞等人陰謀作亂,罪大惡極,已被皇帝依法誅殺;同時宣布大赦天下,惟參與逆亂的親黨一概不赦。

七月初四,亦即事變次日,李旦頒下了他一生中的最後一道誥命,宣布自即日起,“軍國政刑,一皆取皇帝處分;朕方無為養志,以遂素心”(《資治通鑒》卷二一〇)。同日,李旦由太極殿移居百福殿,從此淡出權力中心,也徹底淡出了滿朝文武和帝國臣民的視線。

太平公主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她會敗得這麽慘!

她原本以為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李隆基也不過是她砧板上的魚肉;她原本以為帝國的最高權力已經唾手可得,她馬上就能擁有一個像母親武曌那樣的輝煌人生……可是,殘酷的現實卻一舉粉碎了她的所有夢想。

此時此刻,她不再是那個呼風喚雨,不可一世的鎮國太平公主,不再是那個貌似強大的勢力集團的領袖,而是一個孤家寡人,一個輸光了家當的賭徒,一個被命運之神一腳踢開的棄婦!

太平公主無法面對這樣的事實。

她倉惶逃出長安,躲進了終南山的一座寺院,在那裏整整躲了三天三夜。

她滿懷困惑、滿腹冤屈、滿心憤恨地向佛菩薩發出質問,發出呼告,發出祈求,可佛菩薩始終莊嚴而慈悲地沉默著。

第三天的傍晚,夕陽將落未落之際,太平公主登上了寺院旁邊的一座懸崖。

她面朝長安良久佇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