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政變(第2/4頁)

成功策反李多祚後,張柬之旋即用最快的速度將一批心腹安插進了北衙禁軍,分任左、右羽林將軍,他們是敬暉、桓彥範、右散騎常侍李湛(李義府之子)、荊州長史楊元琰。楊元琰是張柬之荊州長史之職的繼任者,也是他的好友。當年二人在荊州辦理職務交接時,曾相約於長江上泛舟,楊元琰當時便慨然吐露了匡復李唐之志。所以此次張柬之將其調任右羽林將軍時,特地叮囑他說:“楊君還記得在長江上說過的話麽?今天給你的職位,不是隨便給的!”

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張柬之就一連作出了這麽多重大的人事任命,自然引起了二張的疑懼。為了消除二張的猜疑,避免打草驚蛇,張柬之就把他們的黨羽、建安王武攸宜任命為左羽林衛大將軍,從而穩住了二張。張柬之之所以敢把北衙禁軍的一半指揮權交給武攸宜,是因為他事先已經在左、右羽林軍中安插了多名中層將領,因此他完全有把握將武攸宜架空,讓他變成光杆司令。

至此,北衙禁軍基本上已經全部掌控在張柬之的手中,而南衙禁軍則不用費張柬之任何功夫,因為其最高統帥左衛大將軍正是相王李旦擔任的,如果行動開始,整個皇城和外圍京城的局勢都可以交由李旦和袁恕己掌控,因而根本不用擔心。

計劃的第三步,是讓太平公主負責策反武皇身邊的宮女,讓她們隔絕宮內外的消息,同時監視武皇和二張的一舉一動。據有關學者對近年出土的相關墓志的研究,當時確有一部分九品至七品的宮女參與了神龍政變,比如她們的墓志中就記載了“遂使有唐復命,我皇登基”等語。

經過這一系列周密部署,計劃基本上是萬無一失了。當時姚崇推薦張柬之時曾說,此人“沉厚有謀,能斷大事”,如今看來,張柬之的表現果然如其所言。

一切就緒之後,張柬之等人把行動時間定在了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

帝國未來的命運,將在這一天見出分曉……

政變當日,張柬之兵分三路:第一路,由他本人與崔玄暐、桓彥範、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五百多名羽林軍士兵直撲玄武門,控制這個宮禁重地;第二路,派李多祚、李湛和駙馬都尉王同皎(太子李顯的女婿)前往東宮迎接太子,然後前往玄武門會合;第三路,由相王李旦及其司馬袁恕己率南衙禁軍控制政事堂和朝廷各部,進而逮捕二張在外朝的黨羽,同時穩定整個京畿的局勢。

行動開始後,這三路中只有李旦和袁恕己的第三路進展最為順利。他們率兵包圍政事堂後,立刻逮捕了二張的三個心腹,宰相韋承嗣、房融、司禮卿崔神慶,然後迅速封鎖皇城,並且全面控制了整個京師。

盡管整個政變計劃滴水不漏,但是前兩路卻都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差一點導致整個行動的流產。李多祚這一路來到東宮後,本以為太子李顯已經整裝待發了,沒想到事情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

面對這群全副武裝、摩拳擦掌的政變將士,李顯卻耷拉著腦袋,臉色蒼白,虛汗直冒,並且一直躲避著他們的目光。雖然對此次行動早已有了思想準備,而且貌似也下定了決心,但是事到臨頭,這個四十九歲的老太子還是感到了一陣強烈的恐懼。

已經二十一年了,他似乎仍然活在被廢黜的陰影中。這麽多年來,那個瑰麗的天子夢雖說尚未死亡,可一直蜷縮在他內心最隱蔽的角落裏,在年復一年的沉睡中日漸萎靡,日漸蒼白。李顯偶爾打開自己的內心,往裏窺探那個苟延殘喘的天子之夢,似乎總能聞到一股陳年黴味的氣息。

李顯既擔心它在日復一日的禁錮中悄然死去,更害怕它有一天突然醒來。

因為他委實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面對這個昔日的夢想。

可就在今天,它居然真的被喚醒了。

多年以後,夢想歸來……可李顯卻呼吸沉重,情怯不已。

將領們面面相覷,一下子都沒了主意。看著表情遊移目光閃爍的老丈人,王同皎首先開口了:“先帝把神聖的帝國交給殿下,卻無緣無故遭到了罷黜,此事人神共憤,至今已二十一年!好不容易等到天意彰顯,如今北門與南衙同心協力,必在今日誅殺兇逆,匡復李唐社稷,願殿下不負眾望,速往玄武門!”

李顯注視著王同皎,可刹那間他的眼前又閃現出了另一張臉。

那是母親武曌的臉。

母親似乎在看著他笑,可那笑容竟是如此猙獰和森冷,讓他不寒而栗。許久,李顯支支吾吾地說:“兇逆誠當夷滅,然而聖上龍體欠安,會不會驚嚇到她?依我看,此事不妨延後,當與諸公從長計議。”

將軍們再次對視了一眼,感覺一股沮喪之感就像一盆涼水一樣把他們從頭澆到了腳底。寶貴的時間在一點一滴地流逝,而眾人每呼吸一次,就等於是向死亡靠近一步!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李湛終於忍無可忍,厲聲說:“諸位將軍和宰相冒著族誅的危險要為社稷盡忠,殿下怎麽能把他們推入死地?要罷手可以,請殿下自己出去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