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點打擊

松井建立陸上機場,卻並不是為海軍航空隊準備的。

與他原先的預料相反,自強渡蘊藻浜以來,上海派遣軍的推進速度仍然十分緩慢,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守軍究竟有多少,抵抗陣地又有多廣。

只是看到前面不斷有新的部隊和陣地冒出來,打掉一個又來一個,打掉一雙再來一雙,生命指數不跌反漲,好像總也打不完,打到最後連自己都差不多要泄氣了。

在建立陸上機場以前,松井只能調用海軍航空隊的飛機,但問題是,海軍那幫人不知道陸軍需要什麽,瞎偵察,搞的情報盡為雞毛蒜皮。

松井拿著一堆情報看了半天,仍然是一頭霧水。

此外,由於不懂陸上戰術,海軍航空隊與地面陸軍在動作配合、火力協同等方面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所以這次松井建完機場就把海軍給甩掉了,他召來的是陸軍航空隊,後者研究的就是陸上戰術,自然比海軍航空隊要對路多了。

陸軍航空隊進入淞滬戰場後,拍攝了大量空中照片。這些照片都是有針對性的,不像海軍那樣毫無目的。

要知道中國往上海派了多少部隊,配置在哪裏,只要看了這些照片之後就一清二楚。

松井笑了,通過飛機偵察,他還解開了另一個一直困擾著他的謎團。

自登陸作戰之後,特種部隊基本配屬到了最高档次,不光各個師團配有山野炮聯隊,上海派遣軍本身還有直轄的重炮兵旅團,但是擁有這麽多大炮,轟擊起來仍不夠理想,甚至有時炮彈都弄到了不夠用,這是為什麽?

如果說有溝壑擋道,所以坦克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這些松井還能理解,可是火炮大部分時間並不受此限制啊。

研究完情報之後,松井明白了。

原因是地面炮兵和步兵一樣,目標定位不準確,開炮的時候,只能閉著眼睛狂轟濫炸,效果當然要大打折扣。

知道了守軍的陣地結構,那就大不相同了。

陸軍航空隊的地面偵察技術果然不是蓋的,他們甚至向松井提交了一份研究報告。

報告上顯示,由於江南一帶地下水位較高,導致守軍工事一般都不能挖得太深,如果動用重磅的大炸彈純屬浪費,大批小炸彈即可摧毀其工事。

看完情報和報告,松井心花怒放。

逐村前進,定點打擊,飛機開道,大炮隨後。

有了飛機引導,日軍的大炮像長了眼睛一樣,這邊一打,那邊炮彈頃刻之間就會像雨點一樣飛過來。

陸軍航空隊自己也直接投入進攻,以前村莊往往都是日軍最難攻克的,但有了飛機密集轟炸後,占領就變得相對容易多了。

置身於如此險惡的環境之中,陳誠所能做的,也只有咬著牙死戰不退。中國軍隊一個師一個師開上來,隨後又一個師一個師地消失在陣地上。

這時候你有再好的戰術也沒用,因為戰場已不需要戰術,需要的只是人,能夠繼續填進去用於消耗的人。

即使是蔣介石曾引以為傲的德械部隊,此時也已損失了3/5,基層軍官死傷過萬——曾經想拿來做種子用的,今後再也不可能了。

美籍歷史學者費正清先生由此評論說,在淞滬會戰以前,蔣介石的中央軍內曾擁有上萬名團營以下的軍官,他們都經過軍校和戰場的雙重訓練,是撐起這支軍隊當時和未來戰鬥力的重要支柱。

但是經過淞滬戰場火爐般的“燒烤”,這些軍官基本全都戰死在上海,以後再未能夠得到彌補,從此造成了一種結構性的缺陷。

10月26日,松井終於突破了大場陣地,然而他同時也付出了更加驚人的代價。

僅金澤師團死傷就已超過1.2萬,基幹部隊灰飛煙滅,扛著槍站在前面的幾乎全是增補上來的新兵。

在所有部隊裏面,數第101師團最慘。這支部隊來自於第1師團兵源地東京,出發之前未能進行集中訓練,戰鬥力處於墊底位置,所以雖然是最晚上來的,人卻死得最多,前前後後死傷了1.5萬人以上,創下了侵華日軍師團的傷亡數最高紀錄。

補充新兵,人家補一次,它要補上好幾次才能維持正常運轉。

在大場主陣地的外圍,幾乎到處都是日軍的屍體和躺在地上的傷兵,失去主人後的各式武器更是丟得滿眼皆是。

按照日方統計,整個淞滬戰役,日軍總計死傷接近十萬,等於在上海被打掉了八個野戰師團。這一點是日本人之前無論如何想不到的,“九一八”時想不到,“一·二八”時想不到,長城抗戰時想不到,甚至發動“七七事變”時也想不到。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中國正規軍迅速崛起的作戰能力,令日本朝野上下感到十分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