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統一之戰(第2/9頁)

由於秘書實在太多,已超出正常規模,時人稱為“秘書連”。這秘書連倒也不是吃幹飯的,他們提出了修建馬路等各項“新政”。

成都街道素來繁華,然而從來沒有馬路這一說,一般市民的思想都很保守。楊森頒令下去,要商戶們鋸去屋檐,縮進門面,以便好把街道拓寬成馬路。可是命令下達後,沒人執行。

楊森怒了,好好跟你們講不聽,派軍隊下去,“強拆”。

商戶們見勢不好,趕緊公推“五老七賢”去督理署,呈請楊森“緩拆”。

這“五老七賢”都是成都城裏的名流,想當年“劉羅”、“劉戴”相持不下時,也要請他們從中調停。歷屆督軍、省長,只要不想跟民間輿論過不去的,也都要給他們三分薄面。

老頭們你說一句,我說一句,楊森聽到頭都要炸了,當即打斷他們:“我現在拆一點房邊屋角,你們就大驚小怪,說老百姓不願意。如果我當初進入成都時,放上一把火燒個精光,倒還省了不少麻煩!”

隨之暴喝一聲:“請你們不要幹涉我的建設!”

楊森突然大發雷霆,把自恃德高望重的“五老七賢”都給嚇懵了,一個個哆嗦著魚貫而出。

再沒人敢上前勸阻,楊森繼“川中呂布”之後,又得一諢號:蠻幹將軍。一位文人在小報發表對聯,諷刺這位蠻幹將軍:“民房早拆盡,問將軍何日才滾,馬路已捶平,看督理哪天開車。”

四川俗語中的“開車”,跟滾差不多。

可是功過這東西,很難隨便定論。正是有了“蠻幹將軍”的蠻幹,成都才開天辟地,擁有了歷史上第一條馬路。這條馬路十字交叉,中間還辟有街心花園,在當時稱得上新穎別致。馬路修成後,楊森專門請一位前清舉人為其題名,這就是現在成都最繁華街道“春熙路”的由來。

楊森天生喜歡新潮事物,他的“新政”裏面包羅萬象,都是破舊立新的內容。楊森讓人把這些內容寫在木牌上,然後釘在人們能看見的電線杆、樹木和墻壁上。

楊森版標語頗有特色,因為前面一律要加一個“楊森說”——“楊森說,禁止婦女纏足!”

“楊森說,不準蓄指甲,蓄指甲的行為既不衛生,又說明你懶惰!”

“楊森說,天天打牌,會把壯漢打死,但天天打球,可以使弱者變壯!”

“楊森說,夏天在公共場所赤膊是不文明行為!”

……這些標語可不是擺著看看,供人一樂的,楊森有巡查隊在街上負責巡查,對照楊森語錄,誰要違反,就得拉到一邊打手心。

成都乃封閉老城,那些上了年紀或思想保守的人免不了在背後唾罵楊森,說他吃飽了飯沒事做瞎折騰,倒是很多年輕人對楊森崇拜不已,認為他做事有魄力,敢想敢幹。尤其是楊森在施行“新政”時,真的是六親不認,什麽“五老七賢”,就算你是達官顯貴,是他親戚,他都毫不買賬。

楊森幹得很起勁,但能供他改天換地的地方實在太少。除了成都,只有極少幾個縣,也就是他的駐兵防區,這讓他十分不爽。

不行,我要統一四川,做真正的蜀中王。統一對諸侯們而言最為敏感,最後免不了還是要大打一場。楊森命令兵工廠加班趕制武器,本來一天能造一百支步槍,人為增加到一百五十支。此外,他又讓造幣廠鑄造成色較低的銀元和銅元,同樣是為了多湊些軍費。

銀銅元還好,反正是拿去蒙老百姓的,一時半會還能糊弄過去,武器不好就有人罵了——由於超出生產能力,很多步槍機件粗糙,讓基層部隊感覺是領了一根根擀面杖。

重要的是可以招兵買馬了,僅僅半年之內,楊森所部便急劇擴展至十五萬人。人越多,糧餉越緊張,“擀面杖”又不能當飯吃,楊森那狹小的防區漸漸難以承受,他只能實行“饑兵政策”,勒緊褲腰帶幹革命,時人謂之:“官長領銜,士兵吃米。”雖然餓不死你們,但工資已被減到極致。

再不“統一”就得去要飯了。楊森自己也迫不及待,當下面反映槍支簡陋時,他便說,等我統一四川後,再造好槍換給你們。

對如何幹掉那些大大小小的諸侯,楊森肚子裏自有一本賬,無非是自然界的通行規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先揀那些看起來最弱的滅起。

在此之前,大魚自然是碰不得,比如劉湘,甚至由於他在速成系中的影響力,最好還得跟他打好招呼。

1924年秋,劉湘因回老家掃墓經過成都,楊森遂與之協商,提出要合作統一四川。

楊森的這篇文章早有鋪墊,他拿出的那一半槍可不是白給的,劉湘也爽快地答應了。最後兩人定下的策略是,由劉湘負責監視和牽制重慶附近的諸侯,楊森則就近向“保定系”裏的小諸侯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