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0章 繼往開來(62)晴天霹靂

步履沉重地回到自己的將軍府,將自己關在了書房內,在王明輝哪裏曾經扔掉的幾張報紙,臨走時他也重新撫平帶了回來,此時正鋪在桌面之上,一個字一個字地研讀著。正如他現在對王明輝所說的那樣,高遠將自己的軍隊構成,軍隊領導堂而皇之地登在這種報紙之上公諸於眾,體現的是一種自信,一種驕傲。

而大秦現在卻是每況愈下,去年之時,自己在穎川的五萬大軍還能全額地拿到朝廷撥付的軍餉,糧食以及各類物資,而今年上半年,便只拿到了八成,而下半年,最後能拿到五成就算不錯了,眼見著已經進入隆冬,但部隊還差著近兩萬套棉衣以及棉絮棉被沒有發放下來,無奈之下,檀鋒只能減少了軍隊的活動時間,盡可能地讓那些還沒有領到棉衣的士兵呆在營房裏,以確保他們不會因為寒冷的天氣而出現不必要的傷病。

軍隊曾是大秦的基石,如果連軍隊的需要都開始拖欠的話,只怕大秦朝堂當真是不堪重負了。想到這裏,他又攤開了那張關於漢國中央銀行將要發行紙幣的消息,一字一字地仔細看著,檀鋒自己並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武將,對於經濟民生,他同樣有著涉獵,漢國與秦國簽定的通商協議,使得大量物美價廉的漢國商品湧入秦國,極大地打擊了秦國的本土工商業,所產生的惡果,檀鋒現在已經有了一個模糊的認識,那就是大量的金銀流向了漢國,那麽現在高遠又搞出這個中央銀行,目的何在?僅僅是為了解決貴重金屬在流通之中的不便麽?

這裏頭是不是又含著什麽陰謀?

現在的檀鋒,下意識的將高遠的每一個舉起都與陰謀連接起來。

檀鋒到秦國已經有年頭了,剛來之時,他對於李儒的集全國之力來保證秦國中央政權的強大,軍隊攻擊力的鋒銳而推崇不已,但現在他終於認認到,這一切,需要建立在軍隊在戰場之上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一旦軍隊受挫,這一政策立刻便會引起一系列的惡果,失敗,就需要再集中力量,建立更強大的軍隊,需要更多的金錢,而對民間的壓榨就會更厲害,民生就會更困苦,大量的農田荒蕪,商業凋零,國家稅賦減少,而為了收到更多的稅賦,就必須在國內進行更嚴苛的統治,這是一個循環的怪圈,最後的結果,便是像現在蜀郡一樣,農民的爆動起此彼伏,蜀郡的地方衛軍疲於奔命,而且這些地方衛軍與本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剿滅行動便變得有些奇怪起來,成了一場貓捉老鼠遊戲,以至於最後不得不調動正規軍開始進剿,現在雖然局勢平穩了一些,但檀鋒並不認為事情就到此為止了,暫時的平靜,只怕在蘊釀著更大的風暴。

在燕國時,檀鋒亦執掌過國家大權,他深深的清楚,農民,是最為溫順和老實的一個族群,只要有一口飯吃,他們絕不會挺而走險,冒著殺頭的危險來造反的。蜀郡此起彼伏的起義和暴動,只能說明那裏的局勢已經崩壞到無以復加了。

曾幾何時,強大的大秦,在燕國眼中,只能仰望的大秦局勢就到了這樣一個危險的地步,而這一切,都是拜高遠所賜。

高遠敢於裁撤國內數十萬地方衛軍,就說明他對國內的安全形勢相當自信,只需要依靠少量的警察,就能搞好當地的治安,這在秦國是不敢相象的。

自己關於漢國的一系列報告遞到了秦王的案頭,就此如同石沉大海一般,再無絲毫消息,這讓檀鋒有些沮喪,他認為現在的大秦,已經午瘡百孔,如果不敢破釜沉舟,銳意改革的話,用不了多久,這艘大船就會自沉的。

基於這個認識,他與當朝首輔範睢走到了一起,因為範睢對他的一些分析極為賞識,多次來信與他探討關於漢國的一系列改革政策能否移植到秦國。

只可惜,在大秦,對著朝政有著深刻影響力的並不是範睢,而是李儒,範睢更像是老秦王在臨死之前給新王找的一個裱糊匠,能做的只能是修修補補,而無法做出實質性的改變。檀鋒不認為李儒沒有看到秦國現在面臨的危機,但他卻執意的不願意作出改變,是因為他不想在與師弟蔣家權的這場學術之爭之中輸掉嗎?

在檀鋒看來,李儒已經輸掉了。

秦國如果實行改革的話,的確會觸動許多既得利益者,但這些人都是依附在秦國這棵大樹之上的藤蔓,只要牢牢地掌控住軍隊,檀鋒不認為他們能翻出多大的浪花來,破而後立,才有機會,鳳凰涅磐,方才浴火重生啊。

留給秦國的時間不多,漢國高遠之所以停戰,也是因為這些年來連邊的征戰而使得國內經濟告急,需要先穩定國內,但以漢國行政的高效和一系列刺激經濟政策的施行,漢國恢復的速度遠遠不是秦國能比擬的,當高遠穩定了國內形式,民生經濟開始復蘇,就是他大舉進攻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