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8章 繼往開來(60)檀鋒心中的死局

檀鋒一身便服,只帶了兩個衛士,隨意地遊蕩在穎川城內,與自己當初剛剛上任時相比,現在的穎川已經漸漸的恢復了元氣,當時逃亡的百姓漸漸的返回了故居,如今的穎川城內已經有了近十萬人,這在檀鋒看來,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跡。

不過他也不得不苦澀地承認,穎川的神奇般的恢復到戰前,甚至比戰前還要繁華,根子並不在自己身上,而在與自己對峙的漢人身上,在穎水城,那裏的繁華程度比起自己這裏,起碼要好上一倍也不止。

兩國停戰之後,越來越多的商人湧向這裏,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漢商,他們帶來了無數漢國國內生產的物品,通過穎川,湧向秦國國內,而秦國國內的商人,則以穎川為基地,從漢商手裏低價轉進,再運到國內高價售出。

檀鋒是一個學習精神極強的人,對於能壯大自己的事物,他從來不吝於向對手學習,就像當年他敗於高遠之手之後,回到薊城,立刻便開始整編新軍,完全按照高遠建軍的模式組建了一支新軍。高額的薪餉,嚴苛的紀律,精良的裝備,嚴格的訓良,當年的那支軍隊的確讓檀鋒看到了一些希望。

但漁陽一戰,還沒有成氣候的燕國新軍再一次敗在了高遠的手下,這一仗,也徹底將燕國的脊梁打斷了,為後來的被齊人攻入薊城埋下了惡果。

這許多年來,檀鋒一直潛心在與高遠作對,當然,他更用心地在研究著高遠的一項項政策,每當漢國國內出台一項新政策時,檀鋒都會將其拿來細細研讀,判斷這項政策對漢國的影響。

這許多年研究下來,檀鋒有些痛苦的發現,漢軍戰鬥力的強大,並不僅僅是建立在軍隊的戰鬥力之上,而是一個整體的有系統的體系,後勤的供應,指揮體系的高效,戰後撫恤以及國內民生,經濟政策的施行,而在秦國,他是根本無力改變這些的。

比如說戰後的撫恤,這是最直觀,也是最容易學的,但秦國卻並沒有這樣做。漢國對於戰死將士的撫恤極為驚人,對於那些因傷致殘的士兵更有一套完善的體系讓他們能夠在退役之後體面的生活,僅僅這一條,檀鋒就認為足以讓士兵在戰場之上毫無後顧之憂的為漢國作戰,反觀秦國,那些沿街乞討的乞丐十有八九都是因傷致殘的退役士卒,這些人的存在,不僅是傷了秦國的體面,更是讓現役的士卒們寒心,誰不擔心自己也會變成這個樣子?

可是秦國朝堂並不願意在這個上面作出更多的改變,他們只願意花大本錢給那些立下戰功而且活下來的人,十九級軍功,每級三轉,達到一級便有相當的待遇,可是這樣的人,畢竟是極少數,而更多的普通士卒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連這個就不能滿足,更惶論其它了。

漢國已經將自己的後勤體系完全交給了商人,這在檀鋒最初看來,完全就是一項亂政,商人都是逐利的,都是卑劣的,為了獲得利益,他們敢幹什麽事情,但漢軍實施這一政策已經快要兩年了,其結果卻是漢軍的後勤運輸能力大大提高,漢國的商人們為了得到這份差事,不惜投下大資本來改進自己的運輸能力以及配送能力,大量的新式馬車投入使用,一座座的物資貯存轉運站在交通線兩邊矗立起來,能在最短的時內,將漢軍需要的物資送到軍隊的手中。

漢國政府每三年進行一次公開的招投標,所有在漢國備案的,資產達到一定程度的商戶都有資格進行投標,這也讓所有的商人們賺了錢之後,絲毫不敢懈怠繼續改進自己的服務水平,運送速度,以期待下次的招投標時,自己還能得到這份任務。

現在檀鋒已經完全搞清楚了這裏頭的各個環節,這項政策的實施不僅僅是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麽簡單。就是因為這一個政策,漢國政府完全擺脫了一次戰爭便需要動員大量的民夫來押運輜重,這些工作,全都由商人來實施,而商人們雇用民夫是需要付錢的,百姓有工錢可拿,熱情也是極高。

更重要的是,漢國政府大力投資基礎建設,漢軍打到哪裏,道路就修到哪裏,完善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讓他們的運輸能力也大大提高,新式馬車的運用,節省了大力物力,那種運用鐵輪子並在外頭包裹著橡膠的新式馬車,能裝得更多,所有的牲畜也更少。

而更為關鍵的是,完善的道路,新式的馬車,科學的轉運,使得漢軍無論在面臨什麽樣層次的大戰之中,所動員的人力最少,他們不會因為一場大戰便拋荒國內的田地,不會因此而對國內的經濟民生產生致命性的影響。

而在秦國,這就不行了。像兩年前的那一場與漢國的大戰,光是李信的十萬部隊,便動員了近二十萬民夫押運糧草,輜重,從而使得那一年國內的糧食產量驟減兩成,多數地方出現了糧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