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煌煌漢威(93)(第2/2頁)

正自想著,高遠已經沖著葉菁兒幾人打了一個招呼,邁開步子向外走去,林衛遠趕緊跟了上去,卻聽到前面的高遠在哼著小曲,不由凝神聽了起來。

我的家在東北

松花江上啊

那裏有滿山遍野 大豆高粱

在那青山綠水旁

門前兩棵大白楊

齊整整的籬笆院

一間小草房啊

……

曲子很好聽,聽著歌中所描繪的景色也是異常的美妙,但何衛遠可知道,現在的那片地方,可絕對沒有這麽好。

吏部後堂,鴉雀無聲,高遠正在翻閱著這一批官員的档案,這一批官員,幾乎全中來自原燕國的中低層官吏,大漢禮部尚書荀修以前曾是大燕首輔葉天南的首席幕僚,對大燕的官員有著很深入的了解,由他牽頭,圈定了一批人選,然後征召而來。

當然,並不是每一個被征召的人都有機會被選派為官員,這些人應召而來之後,議事堂先給他們派了一個學習班,先系統學習大漢的各項政策,方略,要知道,大漢的治政方略與前燕國以及這片大陸之上所有的國家都是截然不同的。

為了培訓這批官員,議事堂可謂是費盡了心事,兩位議政蔣家權,嚴聖浩輪翻上陣,為他們講解,而尚在京沒有離開的一些郡守也被他們拉來當了臨時老師,更是從遼西,積石郡調來了幾個治政極為出色的縣令來為他們現身說法。

這一批官員全都是為東三郡的各縣準備的,現在的東三郡,依然治於遼東都護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尚還沒有派遣郡一級官員,高遠希望能從這第一批選拔的官員之中冒出幾個出色的來,在基層工作上兩年再升上來,對以後的本地治理是極有好處的。

“當初征召一共是三百名官員,但在經過議事堂的培訓之後,經過一系列的考評,現在剩下了五十四人,這些人將全部被充實到東三郡以及河套,大雁二郡去。”

“這些人都認同我們的治國方略?”高遠擡起頭來,“我可是知道,很多讀書人可是很頑固的。”

“荀修老大人非常了解這些官員,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很熱衷於名利的,而且王上,您看過他們的档案了,這些人都基本上出自於寒門小戶,也有一些原本是世襲貴族卻又破落了的,他們非常想改變現狀,建功立業,所以對我們的政策接受度便高。”嚴聖浩在一邊解釋道。

高遠點點頭,拿起手中的档案,點著幾個人名道:“哪這裏面有些人的名字下面打上了標記又是什麽意思啊?”

嚴聖浩笑了笑,“經過監察院的調查,這些人在原來燕國任職之時,有過行賄上官或者貪腐行為。”

高遠失笑道:“既然他們品行有虧,蔣先生怎麽會容忍他們經過層層選拔?荀修老大人沒有看到這些具體的档案,你們卻應當是清楚的。”

“王上明察,願意前往這些地方為官的人並不多啊,最初經過選拔的人可有近一百人,但一聽說要去哪裏為官,便打了退堂鼓了。而且蔣議政認為,在我們嚴密的體制之下,這些人想貪腐,只怕也沒有這個膽子,而想行賄嗎?只怕也是自尋死路吧,我想這其中的輕重,他們一定會好好掂量一番的。您不是也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嗎?我們首取其才,至於為官之清廉,恐怕需要的是更好的制度,而不是個人的品行了。”嚴聖浩解釋道。

高遠滿意的點點頭,“你這話說得話,其實人皆有貪念,光靠一個人個人的品質來保證,那完全是靠不住的,只有制度,嚴密的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防範貪念,讓他有賊心沒賊膽。這些人對於我們要在這些地方推行的議事會怎麽看?”

“雖然有些不理解,但還是表示會嚴格執行。”嚴聖浩道。“有的還大贊這是復上古之風,是治國之絕佳之策。”

高遠微笑道:“東三省哪裏人丁復雜,民族眾多,沒有中原這麽多的陳腐氣息,這些新東西在哪裏反而會能更快更好地推行下來,所以我們要告訴這些官員,你理解得執行,不理解也得執行,你要是做不好,那我就換一個人來做。”

“明白。”嚴聖浩道。

“這裏面的個人档案,在他們赴任之初,都交給他們本人吧,算是給他們一個警示,好好做官,好好做人。”高遠站了起來,“走吧,我去見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