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下無兵難辦事

1917年9月10日,中華民國軍政府在廣州成立。

孫中山身著大元帥的戎裝發表就職宣言,就任軍政府大元帥,正式跟段祺瑞的北京國民政府遙相對峙,分庭抗禮。

美中不足的是,三個元帥只有孫中山一個就任,兩個真正手握兵權的元帥都沒來。

看來人家借你的名義行事可以,受你管轄不幹。

既然如此,這個名義上的廣州軍政府,幾乎就是無兵可用。也就程璧光的那支海軍雇傭軍還算靠譜,收了錢總不能不辦事。

想來想去,孫中山發現還有一支力量可以拉過來。那就是廣東省省長朱慶瀾手下的警衛軍,而且警衛軍的司令還是熟人“殘仔明”。

其實,這個“殘仔明”既不體殘更不腦殘,而且他的身體健康程度和智力發育水平遠超普通人,只是他的廣東老鄉都這麽叫他。怪哉,真是怪哉!

“殘仔明”大名陳炯明,是前清秀才,還是同盟會會員,當年跟著黃興參加過黃花崗起義,也算是孫中山曾經的下屬。

孫中山之所以有信心把朱慶瀾和陳炯明拉到自己這邊來,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朱慶瀾希望借孫中山之手對抗陸榮廷,老陸這個人經常欺負他。

其次,孫中山和陳炯明私下長談過一番,“殘仔明”沒有忘記自己同盟會會員的身份和肩負的革命使命,願意跟隨孫中山東山再起。

在費了一番口舌之後,孫中山總算是把這支警衛軍給拉了過來,他麾下終於有了一些力量。

當然,這支警衛軍的戰鬥力比較差,畢竟他們只是警衛隊,工作業務以執法為主,至多算是正規軍的後備役,要上戰場的話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訓練和實踐,這也就意味著孫中山短期之內只有程璧光的海軍可以用,憑這種實力恐怕對付不了北京政府吧?

不必太悲觀。當年的護國戰爭,蔡鍔只有幾千兵馬照樣敢反,照樣獲得成功。連蔣介石先生也覺得此事大有可為,於是他開動腦筋,細細推算,連續熬夜,終於完成了成名作——《對北軍作戰計劃》,他在文中告訴孫中山:我方占據局部人數優勢和地利,北洋軍是紙老虎,不可怕,證據有二。

其一,雖然北方政府的軍隊數量在三十萬以上,但是大部分人馬都要駐防各地,實際能夠參戰的最多不過六萬,因此雙方差距不大,甚至我方兵力還占優,因為北洋內部利益糾結不斷,在這六萬人之中,願意為段祺瑞冒死南犯的人又有多少?

其二,硬實力方面,北洋軍的優勢在於武器裝備,而我軍的優勢在於北洋軍對南方的地理和氣候不太習慣。所以我們只要堅持以長江沿岸為主作戰地,打勝仗的希望是很大的。

由於感到此計劃有所不足,蔣介石後來特地補了一份《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劃》,大意是說雖然我們的口號是北伐,但並不代表我們一定要真的出兵北上中原,我們也可以伺機分兵奪取福建一帶,擴大大本營的地盤,招兵買馬。做好這一切之後,再根據情況伺機北伐。總之,我們應該先練好內功再走下一步。

這兩份計劃,覆蓋面廣,考慮詳備,環環相扣,正是蔣介石數年之後北伐作戰計劃的翻版。作為一個並未接受過系統性軍事戰略教育的人,居然擁有如此高明的眼光,足以證明蔣介石不凡的軍事天分。

孫中山看到這兩份十分高明的作戰計劃書以後,大喜過望,深為陳其美有這樣的義弟而高興。他向來不吝惜給有才能的人以表現機會,於是任命蔣介石為大元帥府參軍(作戰處參謀),接受李烈鈞的領導。

這個職位雖然不高,但對年僅30歲的蔣介石來說,還算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從此,汪精衛、蔣介石在這個並不穩定的軍政府中開始了他們的共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