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又詐屍了

段祺瑞離開北京後,北京局勢似乎更加動蕩不安。各國使節紛紛表示憂慮,黎總統如坐針氈,無奈之下,急調張勛入京。

或許是被欺負了太久,黎總統終於失去了一名成熟政客的穩重,沖動地向張勛求救,拿對方當救命的稻草,以至於沒有好好思考清楚:人家張勛為什麽要支持你?

張勛此番可真沒有安什麽好心。

這個老小子是堅定的保皇派,對共和是一百個看不上,覺得只要有皇帝就是好的,所以他連辮子都沒剪,不光他沒剪,他還不許手下剪,於是在民國初年就有了這麽一支特殊的辮子軍。

張勛的政治立場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可他為什麽要摻和這次政治鬥爭?這一切都要從1916年9月27日講起,在那一天,張勛會見了一個特殊的人。

此人就是康有為。在日本流浪了近十五年的康有為於1913年回國,之後一直打著支援文化建設的幌子,暗地裏圖謀擁護溥儀復辟。十多年過去後,康有為的思想硬是一點都沒有得到解放,連徒弟梁啟超都思想轉彎支持共和了,他還是那麽保守,誓將保皇事業進行到底。

同是保皇黨的張勛與康有為接上頭了,能有什麽好事?

也就是說,他們最早在八個月之前,就已經制訂好了擁護溥儀復辟的計劃,之後所有的行動都是為了這一計劃。

1917年7月1日,張勛率五千辮子軍(有說六千也有說三千的)穿過皖系的地盤,長驅直入北京,復辟鬧劇正式上演。

當時還是11歲孩子的溥儀成為共和之後皇帝第二次詐屍案的主角,不過一個玩得稀裏糊塗的孩子懂什麽?所有的事情還得靠他最大的兩座靠山——康有為與張勛來解決。

進京之後,康有為與張勛便開始幸福地忙碌各自的事業。

康有為加班加點,忙著擺平社會輿論——主要是跟學生打嘴仗。當年的保皇派梁啟超再次堅定地站在了共和的立場上,站在了老師的對立面,他起草了一篇檄文,和康有為展開了精彩的罵戰。

在康有為跟學生互噴口水的同時,張勛也忙碌非凡。他解散國會、遣散議員,忙得不亦樂乎。當然,總統也是不能要的,於是張勛對黎元洪說:“你自己主動辭職吧!我讓皇上給你封一個一等公,你就哪兒涼快哪兒歇著去,這裏沒你的事。”

黎元洪已然知道被張勛給耍了,既然已經鑄下大錯,當亡羊補牢,又怎麽可能答應張勛主動辭職?他知道此時抱怨無益,跑路為上,遂抱著總統印信跑去日本使館避難。

搞出復辟鬧劇的張康二人,見識著實有些短,因為他們看不見“勢”——只有站在大勢一邊,順勢而為的人才能成功。而現在,民主共和乃人心所向,時代潮流所趨,逆歷史潮流搞專制主義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遠比他們強大的北洋大哥大袁世凱便是反面典型。

因此別看黎元洪、段祺瑞之前鬧得水火不容,但張勛一復辟,兩人馬上結成統一戰線。

黎元洪仍然以總統身份致電段祺瑞,恢復其總理職務,請他組織“討逆軍”討伐張勛。躲在一邊看夠了好戲的段祺瑞,也不再砸黎元洪的場子,欣然領命。

盡管段祺瑞和黎元洪如此積極,可第一個義不容辭地舉起反復辟義旗的人,卻是孫中山先生。

7月3日,孫中山便在上海聯系好了軍隊,甚至把在法國浪漫的汪精衛都叫了回來,打算組成討逆軍,收拾張勛去。

但是,孫中山的軍隊剛出發,便收到了張勛已被段祺瑞搞定的消息。孫中山很郁悶:護國戰爭沒趕上,反復辟又沒自己的戲,世界怎麽變化得這麽快?

這主要因為張勛太不爭氣,太不禁打,倒台的速度比袁世凱快了七倍,根本沒給孫先生機會。

7月4日,也就是溥儀重新登基的第三天,段祺瑞就在天津組成了討逆軍。討逆軍不到一天就開到了北京。

戰鬥過程不值一提。張勛十個營,還沒打就被策反了六個,剩下的四個營在討逆軍吳佩孚部、馮玉祥部的攻擊之下迅速崩潰。戰鬥還未結束,張勛、康有為就已經逃得沒影兒了。

人心向背,千古功罪!

這場戰爭規模小,時間短,參與人數少,實在沒什麽可說。但有一件事必須要提,北京南苑航空學校校長秦國鏞主動向段祺瑞請戰,獨自駕駛飛機向紫禁城投了三顆小炸彈,這算是中國空軍的首演。

張勛的復辟大計只堅持了十二天,就徹底失敗。

好在張作霖替兒女親家張勛說情,眾人也就給了他一個面子,饒張勛不死,令其在天津度過殘生。

至於皇帝溥儀,自然是又退位了,重新回到了紫禁城這個大籠子裏。

而康有為先生,既沒有張勛的人脈,又沒有溥儀的血統,只好自稱“縱情山水、不問時事”,開始了新一輪的逃亡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