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武林大會

亂七八糟的民國

要說民國這接下來的十二年(1916—1928),用一個詞就可以完美地概括和形容:亂七八糟。

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這是前兩任“武林盟主”留下來的爛攤子。

話說慈禧盟主當年為朝廷的安危著想,發令編練新軍,可效果十分慘淡。

有能力的,如袁世凱和張之洞,確實把兵練成了,但朝廷控制不了這兩支軍隊。

但是,大多數人都沒有完成任務。前面講過,原本計劃練成三十六鎮,但只有袁世凱練成了六鎮,張之洞練成了一鎮一協,其余近三十萬的“新軍”全都是樣子貨。

慈禧盟主歸天後,“新軍”之中那些精明的野心家們,遂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戰爭以及即將爆發的護法戰爭中趁勢而起,四處割據,就此奠定民國時期的軍閥亂局。所謂亂世出英雄,不過是一群精明的野心家風雲際會而已。

而慈禧之後的下任武林盟主袁世凱,則死得過於匆忙。他固然是有實力威懾地方各省,可他沒有培養出一個強力的接班人,害得一幫小弟群龍無首。

偏偏這些小弟心氣還很高,都覺得自己可以勝任盟主一職。

但他們沒有注意到,遊戲規則已經改變。

當時,影響中國政治的主要勢力——俄、美、英、法、德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歐洲戰場,無法抽身前來,但它們又擔心中國取得獨立地位,會損害到它們的在華利益,只好勉為其難地支持地方上的強力人物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既然是支持,那就得提供經濟、武器、技術甚至人力支援,如此也就助長了地方勢力快速膨脹。這樣一來,前朝武林盟主朱元璋制定的“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就過時了,現在流行“高築墻、搶積糧、速稱王”。

在這種情況下,民國年間的局勢頓時亂作一團,不但不團結抵禦外侮,還因為各自之間的不信任造成互相傾軋,弄得民不聊生,讓整體形勢更加糟糕。

眾人以割據地盤和擴充軍隊為第一要務,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都是達到目的的“犀利”武器。面對中原這塊沃土,人人皆想分一杯羹,花招層出不窮,犯規屢禁不止,就看誰的手段最高、計謀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