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2/15頁)

在聘請幕友時,李鴻章首先關心的是才智、能力和思想傾向。盡管他堅持儒家觀念,認為人是能夠適應環境的、是可以教育的[8],他仍不能和大多數同時代人一樣恪守正統觀念,他不把德行置於能力之上。他的思想似乎和耆英的思想更一致。耆英在1851年向新登基的鹹豐帝建議:“用非所長,雖君子亦恐誤事;用其所能,雖小人且當保全。”[9]耆英因持論過偏受到鹹豐帝的申斥。李鴻章也因其聘請幕友的條件而受到許多時人的非難。不管怎樣說,李鴻章的幕府成員即使不總都是正人君子,但卻都是很能幹的。

但是,能幹的人是有限的。在教育方面,參加科舉考試仍是主要目的,願意了解西方、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人寥若晨星。那些雖然受過時文訓練,但能夠接受新思想、學習新技術的人被亟亟以求,李鴻章不斷地悲嘆說缺乏這種人才。[10]在李鴻章看來,聰穎才智之士是保存中國的關鍵:“但有貝之財,無貝之才,不獨遠遜西洋,抑實不如日本。”[11]李鴻章所求之才包羅廣泛,他的幕友包括了中國傳統的和受過西方影響的兩個部分的代表人物。

乾隆、嘉慶兩帝曾明令禁止在幕府中任用家人和親戚(見第二章)。到19世紀後半期,這一規定雖然已經失去了效力,但是地方官員們仍能自我約束。李鴻章在弟兄六個當中排行第二,他的兄弟們在他幕府中所起的作用很有限。乃兄李瀚章,在曾國藩的幕府供職九年(見第四章)後,1862年被任為廣東督糧道,開始了其仕宦生涯。在其後的歲月中,一直到他做到總督,他也從沒有在他兄弟的幕府中供過職。[12]他的三弟李鶴章和六弟李昭慶,分別在他手下任淮軍將領。在1853年及其以後的幾年中,鶴章跟隨鴻章及其父親一道在安徽對抗太平軍;從1859年到1862年,他在曾國藩手下率軍作戰,後加入新創立的淮軍。李鶴章在李鴻章手下擔任淮軍將領,直至太平天國失敗,他才因病引退。從1865年起直到1880年逝世,他一直在合肥過著閑居生活。[13]昭慶比鴻章小10歲,被視為家中的小孩子。他從淮軍創立時起開始其軍旅生涯,一直到太平天國失敗,此後賦閑。然而,一年後,他又應召出山,供職於正指揮淮軍鎮壓撚軍的曾國藩手下。此後,昭慶一直在他二哥軍中擔任將領,直到1873年39歲去世。[14]

李鴻章的四弟李蘊章及五弟李鳳章,對軍事或政治事務從不熱心,也從沒有在李鴻章的幕府中供過職。蘊章雙目失明,在合肥度過了他的一生。鳳章是個開錢莊的,像個守財奴,據李鴻章已故孫李國超說,他是弟兄幾個中最富的,在合肥有一大塊房地產,在合肥和上海還有許多當鋪及其他商鋪。[15]

李家六兄弟中,鴻章無疑是最傑出的一個,他一生的經歷或好或壞地影響著其他弟兄的生活。雖然瀚章身為老大,並且也獲致高位,但是他生性靦腆、謹慎,這就把在家族中的領導地位讓給了鴻章,而鴻章是精明強幹、雄心勃勃的。據說瀚章曾承認,他在仕途上的成功要歸功於乃弟。[16]時勢為李鴻章在其幕府中發揮他兩個兄弟的軍事才能提供了條件,但是,朝廷的威權、其兄弟們的品性及其病、死等因素阻止了李家派系集團的形成。因而,李鴻章沒有得到他任何一個兄弟的實際幫助,他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努力。他不得不等待,等待他的兒子們成熟起來,只有這時,他才能夠利用他的家庭成員在他的幕府中供職以獲得實際利益。

李鴻章有六個兒子(其中一個為養子)三個女兒,其中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婿在他的幕府中供過職。養子是李經方,這是李鴻章幺弟李昭慶的長子,生於1860年,1878年開始在天津李鴻章的衙門中侍候養父。[17]雖然李經方於1882年成了舉人,但是他又在學習英文,準備當一個外交官。1886年,他被送往歐洲,在中國駐英公使劉瑞芬手下當參贊。[18]劉瑞芬也是安徽人,淮軍初創時期曾在李鴻章手下任職。1889年,經方回國,次日成為中國駐日公使(1890—1892)。1892年,他因養母去世丁憂守制,期滿復出,先後跟隨養父談判簽訂《馬關條約》(1895)、環遊世界(1896)和參與庚子議和(1900)。[19]李鴻章另外兩個成年的兒子,經述和經邁,從來沒有在乃父手下取得過任何真正重要的職位。雖然經述(李鴻章活下來的第一個親生子)在1885年成了舉人,但是他從未積極參與過政治活動,因為他是個跛子,健康狀況也很差。他只是在1896年陪伴乃父遊歷歐美時才在一個短暫的時期內從默默無聞中為人所知。[20]經述的弟弟經邁則從沒有通過任何科舉考試,但是他卻精通英文,經常為乃父當翻譯(李鴻章從沒有學過任何外文),在1900年(李鴻章逝世的前一年)陪同乃父由滬赴京參加庚子議和之前,他也沒有積極參與過乃父的幕府事務。[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