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1章 淮動(七)

時光如梭,從驕陽如火蒸曬如籠屜的七月流火,一轉眼已經是金風颯颯的八月初。

從徐州、兗州到鄆州、濟州境內的平野之上,縱橫交錯的道路橋梁,蛛網密布的河渠之間,到處是一番黃澄澄、金燦燦的秋收景象;

成群結隊扛著農具和其他工具,匆匆行走在道路上的人群當中,也到處洋溢著各種期盼、憧憬、滿足和幸福的顏色,因為今年四野裏的光景無論怎麽看起來,又是一個水旱少擾谷麥均熟的好年成。

甚至有人因此編出了“淮上好,淮鎮好”的歌謠和曲子。

只是與往年略有不同的是,在道路上往來的車馬隊伍當中,多了一些帶輪鐵架一般的大家夥;隨著被一遍遍催促和鞭策的騾馬,而始終往來滾動在風塵滾滾之間。

而只要有這些大家夥出現的地方,穗子潺動的田野很快就會像是被手藝精湛的老師傅剃過一般,露出整整齊齊的根搽和深色的泥地,而在附近堆滿了一捆捆整齊碼放的稻秸和麥稈。

早收的麥子和稻谷所曝曬出來的香氣,隨著往來轉運入倉的載重大車,新鮮而持久的彌散在空氣當中,讓幾乎每一個途經的士民百姓,都要忍不住深吸上幾口才覺得舒坦。

而在徐州彭城之中,改換成北平大都督府匾額的官署建築群當中。

新擴建的議事大堂之內,汲汲數百人幾乎囊括了有點字號和分量的文武官將,各種深淺色調朱緋袍服,夾雜這少量的淺紫服色,看起來很有些氣象和規模了;

由原本的定期碰頭和協調例會演變而來的,五天一次常務會議,一個月一次全體高層列席的統籌議事的定例,已經實行了有一個半個多月了;今天算是第二次統籌議事。

除了諸位有頭銜的正副使臣,和新舊出爐的十三位統制官(主戰軍序)、統領官(防戍軍序)以外。

領有正六品以上職銜的散授官身,八行諸曹以上各部門的主官,各州的輪流分批述職和上計的正任官,地方都監以上的軍將和軍校、屯營、軍造、海兵、水師等其他武職,只要正在治所徐州境內,就都有資格列席其中。

而原本諸多高層坐在一起聯席議事的模式,也隨著獨立開府建幕之後的北平大都督府名分,而伴隨著一眾文武佐從,而獨立超然升階於眾多地方大員、將官高層之上,開始接受各方的定期拜見和呈報。

對此,作為國朝舊有殘余影響的幾個風向標式的重要人物,也是反應和表現各不相同;

像是布政司副使兼左參議李格非,這段時間以避嫌為由主動告病在家,而以眼不見為凈的方式拱手讓印,交出日常事務的權柄和名分。

而淮東轉運副使兼戶口色役度支使曾華,則是很是順理成章的接受了現實,而當先領頭以從屬身份代表,本部衙門整體上表道賀,而口口聲聲在各種正式和非正式場合自稱“下官”,甚至還親自題寫了大多數衙門需要更換的編額和題名。

而臨場主動有所表現的觀軍容使兼內揭者監吳穆,除了本職依舊沿襲不動而改由淮鎮發給俸祿和提供待遇之外,依舊負責撫慰和犒賞軍中將士諸事以外;也得到了一個位置內務局置辦使的額外頭銜,算是搖身一變成為了與大都督府後宅有所幹系的自己人了。

而最讓人大掉眼鏡的則是原本的分巡淮東路禦史裏行秦長腳;在這次事變當中沒有任何顯著的表現和名聲,卻一躍成為了大都督府下監理院的副按察,依舊分管和過問肅反會的職事,但是具體監督和查聞的職分,擴大到了淮鎮治下各級官府的廣大吏員和幹辦人等身上。

而作為原本的二號人物,置制副使辛稼軒的位置和品秩基本不動,只是卸任了兼職的行營右護軍統制官,而以行經略(河南、淮北、淮南、安東)四道都團練使、歸元府少尹的本職兼任副都督身份,算是有些無可奈何又隨理成章的接受了現狀和既成事實。

而他的妻舅陸務觀,則是幹脆交卸了一切與軍中相關職事,而以行北平八路觀察處置使、勸學訓導使的身份,成為大都督府下轄新舊職官體系和資序當中的首席和領頭官長,也算是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和發展到方向。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頗為引人注目的小插曲。就是籍著江寧事變而主動投奔了淮鎮的前江東采訪處置使程煊,被破格授予了唯一沒有人敘任過的肅政廉訪使,自此建衙一方。

因此,雖然目前淮鎮治下沒有尊上王號和開國的名分,但是實質上都在逐漸的向著,一個獨立的政權體系所靠攏和轉化的快慢車道穩步前進當中。

而這一次統籌議事,卻是公開商討在秋收前後用兵的相應準備事宜,各方面的統籌協作,以及沿途地方所能提供的最大承受限度,等等諸多相關的聯動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