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章 滄瀾(十九)

雖然已經進入江南道,但在放緩下來行進過程當中,後方的消息還在通過快馬和河運,以及鴿子和鷂書等手段繼續的匯聚而來。

比如,在我剛剛拿到的一份夏收後的再次統計數據通報當中,光是預計今年的鋼鐵產量,可以達到約六百五十七萬斤;除了少數專供軍事和精密工業技術,所需的高端特種鋼鐵制品之外;其余的產能足夠更進一步的推進淮鎮治下,在生產生活當中的鐵制品運用了普及了。

當然了,這種滿足也是暫時性的,根據工業發展和生產環境的互動關系,隨著這些鋼鐵制品在生產生活中帶來的增益積累到一個臨界點,又將形成更多更大的鐵制品需求市場了。

不過,這個數字聽起來固然很大很嚇人,但折算成後世的基本產能單位,甚至還遠不及20世紀六七十年代備戰備荒時,倉促上馬的一個縣級“五小工業”的產鋼基本規模。

但是,經過這些年的苦心經營和運作,總算是讓淮鎮治下跨越式發展的有些畸形的原始工業體系,初步具備了基本的自我繁殖能力;也就是說在淮鎮如今的技術水準和工業標準化積累下,只要有足夠的資金、人力和相應的生產資料等來源,就可以在任何地方,迅速鋪陳和扶植出類似的東西來。

當然了,這一切發起的源頭以及初期完成積累的奠基過程當中,還是少不得隱隱帶有濃重的血色,而鋪墊在累累的無名屍骨上的。

即將抵達江寧城之前的一夜,我再次收到和確認了一份名單和相關的材料;主要是這次隨著大婚奉詔前來的送使和陪臣名單,以及當地官員將領的情況,還有新近出現在江寧城內,又值得關注的對象和目標;

但是其中的重點,還是在駐防軍馬和國朝情治機構的一些消息。

駐軍方面比較簡單,隨著大本營和行在的撤走,原本,目前江寧府境內主要是五路行司總管兼江寧留守寧沖玄麾下,以守衛陪都為名所重建得三個較小的下軍序;分別是以駐守石頭城行在的部分殿前軍,殘余的神機軍和少量拱衛十二軍的左後衛為基礎,所擴充編練起來的神捷軍、義勝軍和果勇軍。

不過因為作為軍費和其他投入上的有限,這三只新軍在編額和配備上嚴重不足,其中部分兵甲軍械還是淮鎮翻新賣出去戰利品和淘汰貨,前後三個軍序加起來也不過十七個營約一萬三千多員,而且新募之卒占了很大比例。

平時各自主要駐地和就食之所,分別在當塗、蕪湖和六合三縣,以半年一次輪流差遣兩營部隊,到江寧城中負責值守外郭諸門之要。

此外江寧外郭之內,還有大概隸屬於文官系統——江寧尹麾下的五個營陪都防軍,不過在訓練和裝備上,也就是那麽回事了。據說除了彈壓市面和維持秩序之外,就算是在當初江寧府形勢最緊張的時候,也沒有人指望過他們的戰鬥力。

最後,石頭城的別宮裏,尚有數百到一千規模的,各色班直所構成的離宮衛士,他們直接聽令的對象則是當地的宮苑總監梁靜賢。也是我需要格外關注的一個對象,畢竟,親迎之禮就將在石頭城的行在內舉辦的。

相比之下,更值得我注意的則是國朝在當地的強力機構和情治部門。

畢竟,作為一個有志於改天換地的野心家和體制下潛在造反勢力的領頭人,我怎麽可能對國朝的密諜情報系統及其手段和對策,沒有相應的了解和準備呢。

事實上光是在每年在淮鎮境內出過意外,又能夠確認身份的可疑人等,沒有上百也有好幾十例,不過更多的時候都是掌握了身份之後,就幹脆放在明處反監控起來以安人心而已。

所以我南下之後,對於可能要面對和接觸到的國朝密探組織,大致可以分為幾大類。

其中處於金字塔最頂端,最為精幹也行動力最強的,無疑就是與禦庭衛士一起直接向幕府當主負責的四海衛了。

他們可以參與的範圍幾乎無所不在,刺察的權限也很廣泛;但是似乎因為相對人數少而精,而通常只出現在一些事關軍國機要的重大事件和關鍵領域當中。

比如在一些領兵大將和封疆重臣身邊,按插上數量不等的四海衛,是歷朝歷代最常見不過的事情了。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也許監控者和對象相處到死,可能都沒有機會暴露/察覺身份的。

其次是其中名聲不顯,但是存在感最為廣泛的,則是歸屬在朝廷體制內的正式組織——五房判事官,又稱樞機五房,直接沿襲自前朝大唐全盛時代的體制,有著嚴密而相互制衡的分工體制;

其中具體分列有兵、禮、戶、刑、吏五科,以大判事、判事官總覽其務。

以兵科掛在衛尉卿名下,對口樞密院的軍監司和邊戎處,主對外征防敵刺和戰情探查,平時受總參事府參調遣,戰時派遣至各行司、軍鎮一級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