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 歸遠(十七)(第2/2頁)

又過了一個夜晚之後,在被押到陣前的俘虜們,聲嘶力竭的勸說下,困守在城北角和柏台祠裏的最後一股敵人,也終於放下了武器,垂頭喪氣的走出來束手就擒了。

然後就是四閉城門搜檢城廂,接收府庫和編管城民。

簡單統計下來,這一戰相繼殺傷敵勢六千有余,而俘獲一萬余人,其余皆就近逃散潰走,或是脫下行頭藏進了城民當中,有待進一步的搜檢和甄別。

當然了,在我得到的戰後總結和反饋當中,委實有一些讓人值得注意的細節和方面。

比如,不知道是否無知者無畏的緣故,這些北盟藩兵的素養和成色普遍低於預期值,但在面對淮軍火器的時候,卻擁有莫名其妙的信心和勇氣;

此外,他們在依托掩體進行正面作戰的時候,鬥志和士氣都還顯得比較堅挺,甚至可以拿起弓箭與銃軍進行有來有回的對射一陣子,但是一旦被成功突破了陣線而殺到身邊之後,就顯得完全是另一回事情了。

對於出現在側面的襲擊或是包抄到後方的威脅,他們唯一的反應就是放棄正在廝殺的陣地,紛紛轉身就跑而仿佛之間的抵抗意志和堅韌士氣,只是某種幻覺和浮雲而已。

與來自南方安東大羅氏的傳統評價當中,“輕生死而好勇力,重信諾而輕律條”的看法有些明顯不符。看起來是持續的內亂和外患,過度消耗了他們的實力和兵員。

而最後,作為北盟聯軍中最強有力的兩大藩家,除了堅守在真線上戰鬥到最後一刻,才力竭被俘的總大將單廷圭,和被走投無路的部下捆起來送出魏定國之外,單氏和魏氏的藩主在被攻破之前,就也就是不知所終了。

雖然有所些許隱患和後手,但是失去了來為根本的部隊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這些殘余勢力,也掀不起多少大風浪了。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內,就是對於黃龍府的局面進行善後處置,持續的利益收刮和潛在權益的瓜分,打下黃龍府這邊就算是某種極限了。

我的部下繼續戰鬥下去的意願,已經不是那麽強烈了,另一方面就是眼看就要脫春進入夏天了,水土不服的症狀和,關鍵就看如何較好的收尾和善後,讓我們這一路過來的大部分成果不至於前功盡棄掉。

畢竟,我現在已經沒有那麽多的候補官吏,可以用來管領和經營這些地方了,就算打下來也只能像是新羅藩那樣,另委他人進行代理和間接統治,光是拿下遼東之地和部分中部地區,就已經讓我有些吃撐了亟待消化。

只可惜這麽一大片地盤,我和我麾下的淮鎮勢力已經吃不下了,卻有沒有平白就這麽放棄掉的理由。

不過,這些新出現的情況,讓我有產生了某種更大膽的想法。

比如在打下來這些地盤之後也沒有必要隨後就廢棄掉,而是可以將一些附從的藩軍和諸侯勢力,給轉移分據在當地而形成某種屏障和緩沖。

而我的麾下同樣有數營安東兵,都是被宿元景帶到河洛戰場去送死期間,又反水投靠了淮軍而被當作輔助役來使用的北地子弟,因此,我在地方上倒也不是全無基礎和消息來源。

把繳獲自耶律大石部的那些雜色陳舊裝備交給他們,讓他們盡可能的回頭去招募人手,然後武裝起來到這些地方去進行開拓;許諾他們向北所奪取和占據的土地皆是他們自己予取予得。

只是想要獲得後續的糧草輜重的補給和其他的支援,就需要采取以戰養戰的方式,用從北地所獲的戰利品和人口來交換了。

這樣可以以比較小的代價,對北地聯盟殘余的地方勢力,保持一個攻勢和壓力,卻有不至於占用淮鎮的寶貴兵力。

而作為投效藩家任氏和參氏的代表,將先行一步被護送南下去,對剛剛恢復起來的安東道大都督府,進行某種意義上的臣服和示忠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