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1章 歸遠(六)(第2/2頁)

但在沒有近代的機械化農業和化肥工業,以及大規模集約化畜牧業加成下;僅僅通過自發的移民和官方組織的拓張下,用有限的牛畜、人力和簡陋的工具,篳路藍縷的披荊斬棘一點點的開發,積累了數百年的人力物力之後,才有現在這種規模和氣象,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畢竟哪怕放在後世的千百年間,也只有號稱要“戰天鬥地”的新中國政權,才有足夠的執行力和,將東北之地遺留下來的大片荒野,從人跡罕至的北大荒,變成了中國最大商品糧基地之一北大倉的結果。

而光憑現在的技術水準想要進行大規模的開發,需要的周期和投入,實在有些勉為其難了。因此在歷史上偌大的東北邊角之地,能夠在這裏崛起並因此做大的民族,也是寥寥無幾或者說是屈指可數的存在。

畢竟,光靠這些本地土族和外來的遷徙,在有史可載的千百年下來對當地的開發和利用效率,尚且還不如唐人入主之後的百年之功,也只有漢人或者說唐人,才有足夠的農耕技術和經驗的底蘊,又有大一統政權下的組織、執行力和決心,才能擔負得起。

將這些原本飽受洪水泛濫之苦的平原低地沼澤,或又是埋沒在野草密林毒蟲瘴疫當中的蠻荒之野,通過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奮鬥,給一步步的改造和開發成為沃野千裏,阡陌縱橫的大片田園和家鄉。

根據羅藩本家留存的安東都督府的歷史書志和戶籍資料;現今安東中部的幾個都督府,雖然還比不少遼河流域的人口密度和開發率,但是得益於足夠平坦的地域廣大,歷史上全盛時加起來總體人口的基數,卻也是並不差得多少的。

只是正所謂唯物辯證法的史觀裏“歷史是曲折前進的”,現在我這一路眼前所見的荒廢田野,和蕭敗如鬼域的諸多村鎮邑落,這些數百年經營的余澤和富繁,現在又還能剩下多少呢。

不過,總體上的得失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

打下了遼東之地乃至初步控制整個安東南部之後,多少也解決了我淮地一個長期積累下來的潛在問題;起碼淮鎮附屬的文管系統的級別和上限,也可以朝上提一提了,這也意味著更多的晉身和上升空間。

主要是有了羅藩所掌握的安東道都督府名義可以借用,相應官員任命的級別和上限,也就可以以某種曲線救國的行事大為提升了;而不用再像河南道或是淮南諸州一樣,弄個不夠名正言順的捕盜使,來代行地方的行政職能。

雖然自從我成為留後之後,對於地方官員的權宜任命權限,已經從縣一級提升到了州下的佐貳官一級,但是顯然我如果不留余地的都塞上人的話,那就意味著對朝廷某種公開的心思和做法了。

但是現在放到遼地去如法炮制,就沒有任何名分和義理上的問題了;淮鎮受羅藩之情而協助代管地方,而派人權受其官職也是情理之中;雖然還是不好之任命為各州的正任刺史或是郡守之職,那都是當地人士在遼東城遙領和擔當的名譽職務。

因此,實際的職責就轉移到了,淮鎮所派遣和間接任命的長史、司馬和別駕身上了,雖然在大唐到國朝官秩演變的序列當中,這些被稱為“三上佐”的職位,已經逐漸變成某種由皇族宗室或是臣子遙領的虛銜;

但在這裏再次被淮鎮復活成為州一級的日常職能分工;

正好按照長史(民政庶務)、別駕(財政賦稅)、司馬(提刑司法)三者並立的格局,再加上淮鎮直接委派的,負責管理駐軍和防務的都監官,正好構成一個小而全又相互制約的政治生態。

當然了,其中大多數職位並不會馬上被任命出去,而是作為淮鎮體系內資深文職官員,用來提升變相職階的途徑,以及其他中下層官吏日後奮鬥和努力的新方向。

“對岸秘密來人了……”

就在我兵臨混同江的第十一天,例行的遊獵歸來之後,突然得到了這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