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2章 立新(二十七)

“我不管他是什麽淵源和來頭。”

“交出武裝和地盤,我準許他們保留身家財產和土地上的收益。”

“不若的話,那就坐等徹底被碾做塵灰吧。”

“我要保扶的可是一個政令通明,長治久安的遼東……”

“不是一群繼續明尊號令,私下自行其是的一盤散沙。”

“不要和我說什麽舊日淵源和情分……”

“羅氏衰微,本家蒙難的時候,他們在哪裏……”

“早前大軍壓境,撥亂反正的時候,他們又在哪裏……”

“這世上豈有不想到有所付出和犧牲,就可以不勞而獲的事情……”

面對著四面八方趕來遼東城,對新一代羅氏藩主兼族長、本家家主羅思瑾,朝見、表態和示忠的形形色色人等,我公開讓人放出如是的風聲來。

雖然包括羅思瑾在內一幹舊族,都一再強烈表示願意共尊我為安東大都護、都督,兼羅藩的現任當主。

不過,我畢竟還沒有做好直面朝廷,而直接攤牌進行政治博弈的萬全準備,只能宛而推之將羅思謹繼續推出來,作為明面上權代一時的安東都督。

而我同樣也需要安東羅藩這面旗幟和名分,來掩蓋我在遼東乃至按東南部占地治民養軍練兵的既成事實。

因此,名義上安東羅藩及其家系的存在,還要繼續依靠他們再維系下去。而我也只接受了一個“安東大都護特委參議”的頭銜,兼做羅藩本家的“戎務政事總顧問”,以便繼續在事實上掌握局面。

當然了,其他的長史啊,司馬啊、別駕啊,這些清要之職還是由羅姓人,或是一些可靠舊臣充任,只是一些操作具體實務的佐貳之職,才由我推薦的人選來當待起來。

然後,就是進入到戰後分豬肉的時間了,雖然淮鎮不可避免的要占走絕大多數的利益和好處,但是在具體的手段和吃相上,還是需要有所講究和名正言順的。

此外,那些從淮地開始附從和追隨本軍的羅氏舊屬,還有主動配合和迎接本軍的帶路黨,也需要酬功和給予其他方式的獎賞。

因此,最後羅藩名下領有兩都督府十余州,再加上那些外圍附庸勢力七八個州,的大多數土地、人口和城邑,將重劃為羅藩本家直管之地;

只有一小部分被刻意拿出來作為合作榜樣和賣力示範的人,才會以附庸世臣和小分藩的形式,安置和編派在一些無關大局或是不重要的邊角之地;比如讓他們去烏骨水上遊,與東南部那些長期只能打醬油的中小諸侯藩家作伴。

當然了,因為戰後百廢待新而羅氏本家勘用人手實在嚴重不足的緣故,這些地方的代官和世臣的位置,絕大多數將由淮鎮代為委培和派遣人員進行過度;至於這個過渡期嘛,就看具體情況酌情進行不定期的順延了。

只有一些在本家高層當中,看起來比較重要而顯赫的位置,才是由那些唯有積極親近或是依賴淮鎮的扶持,才能維系住地位和權勢的羅藩舊屬,來充當最基本門面和對外交涉的招牌;以示內外一體而一切照舊的例制。

這樣,再加上遼西走廊五州和遼東半島三州,整個安東道南部以遼河流域為代表的大部分精華之地,就可以初步納入淮鎮的直接或是間接掌控下了。

然後為了保證長治久安的利益,重建安東大都護下轄的三軍三鎮一守捉,也就擺上了勢在必行的議事日程;只是在形式和結構上諭過往有所不同。

比如已經名存實亡的“梁河、倉勿、蓋牟”三鎮之地,相應管轄和地域範圍雖然大致沿襲舊制;但是以下轄十數個軍府形式所配屬的都已經規劃好,將會是來自淮地的集體農莊和榮軍農場,或是用作退役安置和劃分軍份田的預留地;

而在日後,這裏也將成為組建更多的建生軍和守備團,半脫產的巡護隊的新基礎和來源。

而往昔的東寧、保定、定襄三個軍的序列,則是按照國朝的標準建制,先委任和派遣相應的軍官和士官,組成所謂的種子營,將基本編制的架構給搭建起來再說;這麽做主要是為了將來淮鎮的迅速擴軍的需要,進行的事先準備和打好基礎。

目前只有一個常駐遼東城的安東守捉軍算是現成的架構,可以迅速填充人員和補足裝備之後,就馬上派得上用場。這也將是用來整合和收編那些投效的遊散地方武裝的框架。

將比照青州守捉軍的標準進行編制和裝備,預期將從當地殘余的藩軍中擇撿精壯,再混以來自淮地、河北、新羅的兵員,重新整編和訓練出十三到十五個防戍營,以及同樣數量只有最基本冷兵器配置的藩兵營來,再慢慢的調配和輪防到其他地方去。

而這個守捉使則依舊由羅思謹兼任,而副手則是我“推薦”剛從夷州任上調回來的藩兵都監拓俊京,具體的將官和士官,則是同樣由淮鎮的講武分院和隨軍營校裏,擇優選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