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0章 瀾動(五)

滄州的危機這就已經初步解決了?得到海州方面郁洲港送來的消息,我不由陷入某種愕然和驚異當中。

由於目前已經架設了從濱州到海州之間,橫跨大約五個州的原始電傳和扳臂信號塔的傳訊線路,在黃河對岸也建立了白天閃光反射而夜間點火的信號塔;

因此河北方面送過來的消息速度很快,差不多只花了一個標準天時(半個時辰)而已,剩下的則是在海路上行船傳遞道夷洲所必須的一整天延遲了。

雖然這次看起來只是一次成功的馳援行動,甚至戰果都沒有什麽特別的,但在其中我還是看到了許多可圈可點的優異之處;

比如,將小火輪集中起來拖曳運兵的做法,又比如,讓投入未久吃水較淺的內河炮船,橫渡黃河的冒險行徑……有些是我提到過的前瞻性概念,有些則是他們自己的嘗試和創新。

又比如:在實際抵達兵力有限的情況下,韓良臣沒有急於突入城下於守軍匯合,或是預設陣地遙相牽制和呼應;

而是讓部隊提前下船進行熱身,然後配合炮船為首,武裝運兵船跟進的船隊一起齊頭並進,虛張聲勢的制造出大規模部隊開進的疑兵之計。

這就顯示出韓良臣某種久經戰陣的老辣,以及善於把握戰機的眼光和能耐了。

作為淮地五大統制官裏敬陪末位的那個,他長期負責的是軍隊操訓和教導之責,乃至聯校武備分院的大量事務性工作;在平時並沒有太多的顯眼之處,但是一旦有所需要和變化,就能在關鍵的時刻排上很大的用場。

這也是我一貫以來放心把後方的機動力量交給他掌握,在我外出的時候長期坐鎮兩府治所的根本緣故。屬於那種貌不起眼卻讓人很安心的存在。

隨著輪換部隊的陸續抵達,我帶出來一個軍序的主力部隊也已經撤走了大半;剩下的五個營頭隨我繼續留在夷州,也是為了繼續關注嶺內的事態,以及南下接應我派出的兩批先頭人馬。

當然了,在名面上還是要說為了防備,逃走的叛黨殘余在閩地沿海繼續生事和其他的變亂。在這個期間我就只能一邊巡視和檢查新部隊的整編和訓練,一邊等待後續的消息了。

在擊敗了東海社及其扶持操控的水師之後,南下的海路又再次變得通暢起來,前往南海外域的物資和消息流通也在迅速恢復當中,只是還需要時間回饋,而沒法馬上見到效果而已;而經過宗汝霖的初步清理,閩地沿海的各州縣對我們而言,也已經形同是不設防的存在了。

作為新編部隊二十幾個架子營的士氣面貌和兵員身體素質還算可以;只是在火器的裝備上就有所缺口,而需要加班加點生產出來了,畢竟這也算是個夷州戰事延伸出來的新情況。

在最初的計劃和預案當中,並沒有全面接管夷州的策劃,而是打算通過武力威懾,來繼續確保和扶持幾個有實力的代理人,有條件的保障後方的利益和輸出;

但正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沒有想到這些敵人來勢洶洶,起事的時候固然是轟轟烈烈的聲勢很大,但是實際交手起來卻是不經打,以至於我們需要清理和控制的地方一下子超出了預期好幾倍。

繳獲的官造式樣火銃大概有六千多只,因為不怎麽合用都被我當作某種戰利品和現實的證據,連同那些神機軍的制式火器裝備一起,轉手送給江寧方面還搭進去幾萬斤粗火藥。

作為相應的反饋和聯動,江寧方面算是默認了我在閩地行事和作為的既成事實,但也相對表達了在東海社之事上某種適可而止,不要再擅專和逾越,給朝廷節外生枝或是徒多生事的基本態度。

我這裏剛剛安排好初步的歸化的章程,那邊又有變化;一個不算好消息的好消息,有一批人要給流放到夷州來了;

就是前段時間惱餉鬧成嘩變沖到江寧府的景光門下,害的行在上下如臨大敵的那只丹陽軍。在被鎮壓和平定之後,大多數人就被被處以發配為官奴,流放遠地的刑罰。

因為現如今的南北紛亂不止而無法啟行,又無法長期將這批罪軍滯留在手中,額外消耗物資不算還有徒然生變的隱患;於是好死不死的就通過海路暫時指派到夷州來了;當然了,這未嘗沒有乘機轉移負擔和累贅,兼帶給我找點事情分散一下精力的意味。

要說這只這批人與我淮鎮的麾下也有一點淵源,作為淮地軍隊中幾個山頭之一的江寧-潤州系,其中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的將士,都是出自當地的籍貫或是與丹陽當地有所關聯的。

後來江淮饑荒和大亂,不少潤州當地被歸遣的前藩鎮士卒過不下去,連同家眷一起被招徠到淮東去安置和屯墾的,前前後後也有大七八萬人口,因為當地的文教風氣,這批人當中的識字率比其他地方稍高一些,由此也在地方上充任了一些中下層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