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跌宕(六)

“大風……大風……”

“壯哉……勇哉……”

“長勝……昌盛……”

鼓號聲聲旗幟如林當中,我站在誓師的高台上,接受一輪又一輪如潮的歡呼聲。

不過這次接受校閱的不是正規軍,而是半脫產的建生軍和各縣的守備團,以及大量臨時征召的預備役序列了。

雖然其中看起來裝備明顯有些簡陋,擁有火器的比例也是少得可憐,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披甲率,其他就只有一身藍灰色的制式袍服;但得益於這些年繳獲和揮手翻修的甲械,至少實現了團下最基本的統一式樣。

這些年不惜代價和成本也要擠出資源來,對治下人民所進行軍事化管理和定期基礎軍事訓練,終於收到了足夠成效了。

現在淮東鎮原本所屬的百萬多人口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以上的青壯年,都作為潛在的民兵和預備役而多少接受過,隊列和操行、武器使用之類的訓練;五分之一的青壯參加過軍事勤務或是作為輔助役上過戰場的經驗。

因此,一旦動員起來之後,就可以馬上轉為地方的守備和維持力量,或是經過更進一步陣列操條的訓練,而編成為正規軍的補充營;這就是火器化軍隊和戰術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

理論上進入火器時代之後,只要有能夠扣動扳機的氣力,就算是老弱婦孺或是老弱病殘之輩,也能夠有機會殺死殺傷一個經過多年訓練的好手,或是身經百戰的傳統老兵;這就是火器對冷兵器形成壓制性的代差所在。

同樣火器的普及和運用成熟,也大大降低了兵員選擇訓練的門檻和界限,這也是近代初步實現工業化之後,所帶來的產能和暴兵上的優勢;

因此,對於一些比較原始的火繩槍或是老式燧發槍,喇叭銃之類的存在,已經和大多數短兵和弓箭一般,逐漸歸入生產生活的工具和防身手段,而不屬於嚴格管控的範疇了。

當然了,對於民間可能流散出去的火器,也已經不構成太大的影響和威脅了;畢竟,相對於私下閉門造車或是自行手工DIY的玩藝,官府所擁有的工藝技術體系和生產規模;根本是前者無法比擬的。

而正規軍隊所擁有的訓練協同和組織度,也足以形成碾壓性的整體優勢和威懾力的;而對於彈藥和相應後勤需求的掌握,則進一步加強了對於相應軍隊的控制力,而間接避免和杜絕了獨走或是叛亂的影響。

畢竟,只要相應彈藥和裝備的補充一斷,這些叛亂者手中火銃就成為了燒火棍一般的玩意了。

因此,我對於南下的劉延慶所部並沒有太大的擔心,畢竟,已經並非當初在北方毫無根基,而需要後方本家長途迢迢,單獨維持和補給的孤軍一部,而是有著足夠縱深和廣度的地盤,已經相應成規模的自足化生產體系。

如果對方想要在職分以外的事情上有所作為和行事的話,相信會遇到一個足夠大的“驚喜”。

在通常的情況下,要想收買和控制幾個高層或許可以做到,但是想要讓一只絕大多數將士的授田和家人,都在淮東境內的軍隊也能義無反顧的背離而去,那就是癡人說夢話了。

花了很多天籌備和動員之後,就是按部就幫的展開對夷州的攻略;

因為,相對即將進入冰天雪地的北方大地,這個季節卻是夷州台風和雨水最少,也最是涼爽,最適宜大規模軍事行動的月份了。

作為昔日雍國公主陪嫁陪嫁的沐湯邑之一,夷洲之地經過來數百年間的開拓和經營,早已經實現了絕大部分的開化和成熟了;不過,因為天然地理走勢的緣故,號稱五(軍)府十六州的行政建制,其中大多數都集中在靠近大陸這一側,呈現不規則條狀的沿海大平原地帶上。

而後續分藩給那些家臣小姓的領地,則主要集中在濁水溪以南和以西的地方,因此,從地理勝勢上看,除了一些零散的小球之外,幾乎是無險可守而很容易一口氣鼓蕩而下。

常年日照和降雨充沛,造成了當地一年大半數時間都在潮濕悶熱的同時,也造就了當地包括稻米、甘蔗、茶葉、煙草、亞麻、油菜、棉花、黃麻、劍麻、水果和木材等在內,相對豐富多樣的物產。

根據歷年沿襲下來的貢賦田冊,光是水稻和栗米、豆薯在內糧食作物的田畝,就將近二十萬傾左右,每年對外的輸供就達到了六十多萬石,而其中的多數配額都被就近劃撥給了淮鎮;

此外,淮鎮還會在計劃外用比較廉價的大宗采買,或是北地特產的對等置換,每年再額外獲得二三十萬石的米糧谷物,以及數量不等的油、茶、煙、棉麻等民生所需的經濟作物;

因此,經過這些年的經營和滲透,不但是夷州對於淮鎮很重要,而淮鎮對於當地以此為生的相關產業和人家,也是形成了某種穩定的共存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