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章 浮夢(二)(第2/3頁)

最初被開墾起來的是交通方便的道路兩旁或是城邑附近,然後以這些點和線逐漸向外拓展而變成更大的點和面,進而讓這些延伸出來的田土和村邑,一片片的被連接、回合起來,又逐漸的將原本六州境內的空白,給慢慢填充起來。

因此,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為前提,在不斷輸入的人力資源下不斷的被開發和復耕起來,自然而然的就抵消了各種減產和歉收帶來的盈虧變化。

雖然獲得一只合格的軍隊不是一躍而就的事情,但是相應的潛在人役和糧食產出的基數,卻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的。

至少,在這個時代,土地、人口和糧食,構成了自古以來任何帝王霸業的最基本元素和基礎前提。

而柯山夢匯報的,還有來自商業上的變化。

雖然去年以來已經被驅逐和取締了十幾家,別有用心或是背景可疑的商家和會社;但是這幾個月還是有相當數量,來自閩地、夷州、新羅、安東、扶桑,甚至還有來自兩浙等江南沿海諸道的商人,都紛紛出現在淮東境內買地置業,而做出一副長期經營下去的姿態來。

雖然都是些不成氣候的中小商戶,但顯然也代表了某種對於利好前景的看重和信心了;當然了,這多少也有朝廷剛剛取得的二次北伐的階段性勝利有所關系。

按照我的幕僚團幾個經濟組的專門分析和推算。

整個北地雖然大都已經殘破,但是還是擁有不少潛在的利益和資源預期的,因此,能夠借助淮東的地利之便和相對安定的局部環境,以此為跳板進入偌大的中原,乃至北方大地,就成了某種趨之若鶩的首選了。

然而這些多元化的商業成分,對於平衡淮北道內部一家獨大的登州故舊商人團體,還是有所好處,可謂是兩取其便的事情。

雖然他們目前還相當的循規蹈矩,在淮鎮的體制下沒有表現出逾越,或是積極追求更多權益的趨向;但是在制度上防漸杜微,不給人犯錯的機會,才是將現在這種大好局面給維持下去的最好辦法。

“什麽,東海社派正是代表前來,希望與淮鎮和解……”

我微微搖了搖頭,這個馬後炮來得有些太晚了。

據我一直以來收集的消息和情報,東海社近些年的情況有些每況愈下,日子委實有些不好過了,不然也不會利欲熏心的居然打主意到我新建立的淮鎮身上來了。

當然,這個結果不是偶然的,而是某種大勢所趨下必然發生的爭端和矛盾。

要說東海社的京營範圍幾乎無所不包,但是其中真正盈利的大頭,主要還是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前往新洲、大小澳之間的遠洋通航貿易,通過大洋之上的一連串大小島嶼為跳板,與新洲大陸和大小澳互通有無的循環貿易線,所獲利益固然各豐厚;但是投資循環的周期長,風險也大,因為來回一次動則逾越甚至數月時間,因此,一年大概就那麽幾個試航的船團批次了。其他時候則是在碰概率和運氣了。

然後就是南海各島洲,到大陸東海、黃海沿岸,在沿著江河通往內陸的近岸中轉貿易活動;這也是周期短見效最快的生意了。

因此,最興盛的時候,東海社甚至可以獲得某種許可而組織軍隊,時不時的攻入北方的沿海內陸,打擊異己和不肯合作的對象,遍地擄掠無數而滿載人口而歸;

而北朝始終不能有效的制約,只能遍設烽火哨壘為警,布置軍隊嚴防死守的被動應對。

但是,因為兩次北伐的拖累,在加上東南各道動亂和變故,諸如兩浙和江東道的鈔變,讓東海社為首的廣府商業集團,投入到江南諸道內地的資源和財力,幾乎都打了水漂。

而在動亂之下,也是沒有人有心思種田挖礦,產生資源和市場需求的;出產貴金屬礦產和木材的閩中內陸,也為大雲教占據的緣故,近海的貿易活動和利益,收到很大程度的影響,而已然嚴重萎縮了不少。

再加上淮東依照地利之便,插手到東海三藩乃至安東地區的對外貿易當中去,於是相應在北方的商業利益和貿易活動,就更進一步受到擠壓和影響。

原先還有個登州鎮作為過渡和緩沖,但是登州鎮覆滅之後,他們就連在北地大陸上的代理人,都還沒有培養和扶持出來,就已經被強勢崛起的淮東鎮,給取而代之了。

但是東海社本身的家大業大,支出的方向和供養人員也是極多,卻是一時半會消減不下來的。而且還要多次為江寧行在,提供軍費和其他資源的輸送,光是重建和翻修石頭城的行宮項目,以東海社的名義就報效了至少一半。

現在,經過了這些年的私下較量和對抗,現在終於有所低頭了麽。

當然了關鍵點還是江寧方面作為妥協和補償,所給予的通藩貿易許可,讓淮鎮有了名正言順的官方名分和大義,再加上膠東半島本身所具有的,海陸貿易和中轉口岸的天然地理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