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章 臨峙(十九)

在突如而至的連日雨水過後,在變得有些不那麽酷熱的天氣中;

我麾下三大軍序,號稱三萬,實際兩萬四千人馬的淮東大軍,也終於得以在一片人山人海的不舍和其他復雜情緒的送別中,祭告山川誓師出發了。

在此之前,我也通過海路再三確認了,位於遼東、遼西和新羅藩全羅道的部分地區,已經開始進入秋收的關鍵消息。

由於需要穿過的大部分都是兩河之間的平原地帶,行軍中的陣列被大致分為前中後三段。

位於中段的本陣,乃是由我的衙前兵和右虞侯軍,以及韓良臣實領的禦營左軍所構成的主力兼預備隊;而崔邦弼所領的行營右護軍,加上捉生團為前陣和先發;劉延慶的模範後軍,並第三兵馬使趙秉淵所率若幹防戍營為後陣,兼輜重馬隊車營服役大隊的守護。

而由獵騎營和驃騎營混編成的隨軍馬隊,則趙良嗣和羅克敵分領一路,充作平原上的左右兩翼巡護和戒哨,以及沿途的掃蕩和截擊力量。

這樣的安排自有相應的考量,也是給私下向我輸臣之後,就一貫表現踏實而低調的崔邦弼,一個優先建功的表現機會;也是對剛剛掌握新部隊的劉延慶,某種保護和周全之心更兼以委之輜重的信任,讓人委實說不出怪話來。

只是,一下子抽調走了這賬面上兩萬四千員的主要戰力之後,後方的淮東就有一下子變得極度空虛起來。

只剩下留守本部的左虞侯軍,幾只特殊建制和若幹技術兵器部隊,以及青州守捉軍其余的二十多個營頭,外加駐防巡守在河海之間的七八個水營,以及若幹征調過來的藩兵,由守捉使兼統制官趙隆率領著,負責看家守土呢。

而維持地方秩序的力量,倒是基本還沒有太大的變化;核心六州加上外圍十一州的四十多個縣治,還是由當地編列的守備團來負責相應的治防之事。

這些守備團多則數百,少則上百,按照當地的人口比例和產出多寡,以實際情況和需要進行具體編配;留守的二線部隊主要還是駐防在州府、大邑和關塞要沖之地,作為就近事態應急的預備隊而已。

再加上各級官府所屬的行政力量,只要不是重大的災荒或是體量超過淮東這個層面的強敵入侵的話,基本的日常突發狀況和意外,還是可以應付的過來。

至於滄州、遼西、遼東、全羅道等那幾片飛地上的武裝屯墾團,面對尋常的流民亂匪的襲擾,也是有一定自保能力的。

這也是這些年攤子鋪得太開,而不免帶來的一些力量分散的結果和其他的後遺症。像是為了支持嶽鵬舉在河北那邊的自由發揮,就連原本用來回爐的老舊兵器,都被翻找出來輸送過去了。

淮東現有的軍政體制下,雖然不能完全杜絕外部的滲透和潛入,但是也相對防火墻一般的避免了,一些別有用心或是心懷叵測的人的人,有機會爬到相對重要或是比較關鍵的位置上。

畢竟,對於一個間諜或是奸細而言,要想從檢疫營、編管地、開墾團、駐屯戶、再從征召民夫、義勇、巡護隊到守備團、防戍營,直到入選主戰資序或是外放基層官吏,等的一連串身份轉變和甄別,內部層層選拔機制的流程過來,想要滴水不露或是全頭全尾的不暴露出什麽端倪和行跡,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因此,真正的麻煩和困擾,主要還是來自同一陣營的友軍,或者說是國朝後方的某些當權者,掩藏在合法的理由治下,各種名正言順的覬覦和窺探了。

正所謂是“人一過萬,無邊無際”,一旦軍隊的規模達到或是超過某個臨界點後,就意味著相應進軍路線的選擇,就變得相當有限,甚至是可以預期的了;

因為伴隨出征軍隊的不可能只有士兵和裝備,還有大量的輜重車馬夫役,對通行環境自然有著的相應要求和種種限制條件。

在行軍過程當中是不可能脫離他們太遠的,而且只能走方便載重通行的大路,才能保證相應的安全和穩妥。如果能夠沿著河流走,無疑還可以更加的省時省力。

因此,在過往軍事行動當中摸索出來的三條線路當中,這一次我也毫不例外選擇了走距離稍長一些,但交通狀況更好的北線。

在大軍出發之後,沿途匯聚人力物力的動員和集結過程當中,淮東不斷開拓和疏通之下,相對發達的河槽水運力量,就在期間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甚至在大軍開拔出境之後依舊是如此。

因此,我麾下在沂州完成集結出發的大軍,只用了半天時間就進入徐州的平原地區,再從白馬湖和微山湖西岸轉道北上兗州,才折轉向西進入鄆州境內,抵達大野澤南岸後進行最後一次整備和勞役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