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 啟新(十一)

雖然淮鎮離開了安東之地,但是留下的後續影響和余波回蕩,還在持續醞釀著。

盡管淮東軍已經撤離遼東腹地,但是陸陸續續還有不少,打著不願意參加羅藩內戰的零散藩兵和代官,攜家帶口的最終退到了遼東半島中北部,就此在建安州境內,接受當地的編管而停駐下來。

連帶就地建立的防線和附近投附的代官、附庸,等於變相控制了建安州都督府下轄,四州大小十三城的大部分地方。

自此遼東半島除了北部邊沿之外,差不多盡入我方勢力的掌握和控制之中,等於是遠遠超出了最初借兵安東,所能得到的預期和利益。

而在泰平五年六月初九,一條消息震驚安東諸侯。

包括建安州、復州、積利州在內的半島中南部三州,宣布繼承前藩主的遺命,接受淮東的代管和保護。

此外,半島北部相鄰的辰州和穆州,公然宣布中立而聚兵封鎖邊界,推舉故羅藩大將駱秉聲為團練使,率土保境安民而不介入任何的紛爭與內亂。

當然了,他們背後的靠山和後盾,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自此羅氏藩領有的十一州,已經自立和割裂出去了近半數。

而在益都城城內的體現,則是與軍隊相關的大多數人家,都不約而同的換裝了新衣裳,或是剪裁添置了部分身上的鞋襪冠帶璞頭等行頭用具。

因為,這得益於從安東之地獲得了幾萬匹絹布,而一匹布四丈長寬四尺,已經足夠一家五口從頭到腳換裝了一遍;

這些安東絹布,都是產自遼東地區的柞蠶業,因為當地獨有的遼東柞,生長極為旺盛,幾乎是漫山遍野的無處不在。

遼東柞又稱遼東櫟,常生於低山丘陵區的多年生落葉喬木;葉可飼養當地特色的柞蠶,而種子可釀酒或作飼料,當然遇到災年或是饑饉的話,也有人拿這個櫟樹子充饑,只是吃多了很容易消化不良而死。

而專門吃柞葉的柞蠶生長周期大概要五十天,雖然比起南方的家蠶或者會所是桑蠶生長時間略長,但也更加耐冷而抗病害;只要有足夠的室內保暖和管理手段,一年收獲四五次更笨不成什麽問題的。

因此,經過多年的發展和世世代代的積累,遼東南部各州所產的絹布,因為天然的獨特色彩和質地綿密,彈性和耐熱性很好,而在東海三藩乃至南方的嶺外之地,布帛類的消費市場當中亦是占有一定的份額。

這也是安東大羅氏的重要特產和對外輸出大宗之一,只是如今的大半數產地,都在我的控制之下。哪怕用來紡織做簡單的粗綢,也是一向穩定的收益和不錯的保暖紡織物來源。

因此,這一次從安東獲得的幾萬匹絹絲,除了其中附加值比較高的少部分精品,在進一步加工裁制,繼續行銷南方牟利外,其他大部分普通貨色,都給逐一各級的發放下去,作為個人和集體的獎賞,改善生活的軍隊和部門福利。

而且柞蠶絲還有一個重要的用處,就是因為彈性好且絲線結實的緣故,完全可以混紡在木棉布和苧麻裏,提高對刀劍割裂和利器穿透的抗性,而做成某種意義上類似於後世絲綢帛甲之類的玩意。

因此,在沂州沂水河谷的水力紡造工場裏。

徽州績溪人胡汝明,如今的織造署總辦,也在一絲不苟的仔細檢查著,一大批新制出來的制式袍服,和相應的鞋帽制品。

時不時還抽出幾件樣品來,放在幾個尺碼的人靶模型上穿戴整齊,然後細細查看有沒有松動的線頭,多余的毛邊和斷茬,疏漏的縫口等瑕疵和缺陷。

事實上在他手下管領著,多達十數家衣被鞋帽制造工場,以及相關的數十家大型織染紡紗配料制鈕等工坊;期間常年勞作的女工數以萬計;這還不包括那些短期增募和打零工的附近居民呢。光是人口數量上就幾乎比得上一個小縣的縣令了。

不過,相比遊刃有余的駕馭這麽一大群女性,並且解決她們日常的各種紛爭與煩擾;他其實更希望有機會能夠做一個真正的縣令。

哪怕是一個小縣的三官之一也好啊,真正意義上既管民又協軍的一方父母官,對他的志向和抱負來說,也是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更多表現和發揮的舞台。

雖然距離當初受限於成本和財力,用隨處可見的草木灰做染料的初始階段,已經過了好些年了,淮東治下的積累和余裕,也足夠數萬人馬的行頭重新換裝過一遍。

但是因為耐洗不怕臟的特色,灰色為主的色調還是繼續沿用了下來,只是變成用化工合成更加便宜高產的副產品,染出來比較筆挺亮眼的鉛灰色。

而具體的軍服設計,也是依舊保持了相對緊身布排扣而收袖束腿的基本設計,耐磨耐洗的粗斜紋帆布面和相對吸汗保暖的細麻內襯,一人三套的春秋常服兼作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