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啟東(七)(第2/2頁)

然後再從遼東半島南端的積利州,也就是後世大連所在,直接走頗為安全陸路抵達遼城州,因為這一代全是大羅氏領有的地盤,或是分屬的臣下分家。可以為我帶來的親衛部隊,提供各種補給和便利。

當然,這其中也有因為我在新羅藩大張旗鼓的作為,經過海路的流傳和散布之後,也不可避免傳到了安東大羅氏耳中的緣故。

有這位名義上兄長的來人在,我也更加了解了一番如今安東道的局面。

如今,安東道三十三州,外加安東都護下的九都督府。雖然比起故高句麗全盛的時代,尚有不如(主要因為內亂和紛爭的持續削弱,導致邊緣地區的土族勢力脫離和自立)。但卻依舊囊括了大氏渤海國在內東北諸國的故地。

並且在唐人所能夠定居和紮根的地方,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道州郡縣行政體系,而非過往的那種松散不定,只提供有限貢賦和軍役,而大部分時間自行其是的各種羈縻屬,可以相比的。

當然,在整個經營和開拓的過程中,自然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是溫情脈脈式的田園牧歌作風。從改土歸流再到移民填戶和對土族的歸化改造,總是不乏一些既得利益的受損者。

因此,總有為數眾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土著部帳和氏族,在不識趣或者不甘心的情緒當中,化作為了被大唐的歷史車輪,碾碎碾過的諸多碎土石塊之一。

在此期間,如果能夠僥幸有人幸存下來的話,將會以另一種方式,在海藩的種植園和開拓地裏,以藩奴的身份繼續發揮剩余價值,重新開始另一段人生和將來。

因此,在大唐中興以後的數百年間,這種騰地換種和歸化的過程,還在斷斷續續的進行著。

就算在分藩之後,這種格局和體制也被保全沿襲了下來,而成為各家通用的常態,因此,從語言衣冠的人文風俗上說,大多數地方已經與漢地相差不大了。

因此,現今的安東都護府內,除了在較為富庶的南部,長久東西對峙的羅氏和薛氏兩大體系之外,還有一個相對松散北部聯盟,主要是來自相對貧瘠而苦寒,而靠近草原地帶的北方諸侯。

主要散步在鐵利都督府(吉林西部治今佳木斯)到忽汗州(敦化)之間。他們大多數以厭倦了兩大世系之間的內戰動亂,而乘著原本擁有壓倒性力量的,薛氏和羅氏都被嚴重削弱之際,紛紛脫離抽身出來抱團,隱然成為第三股勢力。

不過,因為是松散的聯盟,再加上地廣土瘠,殘余的土蠻雜處,他們的立場也比較混亂,除了不參戰之外,很難形成步調一致的結果,反倒是與鄰近的草原部族勢力,相互攻掠而打得不可開交。

如果,有一方試圖予以壓制和威脅的話,他們就會抱團起來共同對抗,而傾向另一方,由此形成某種有限的平衡。

只是偶然,還會被一方勸誘南下襲擾,而打破這個平衡,陷入新一輪亂戰當中;這也成為羅氏或是薛氏,長期無法投入全力對抗彼此,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相比在北朝的體制下,已經形同藩鎮化的薛氏及其追隨者;作為羅氏外圍和追隨的本地諸侯,則還剩下大小二十幾家。

其中大都集中在遼郡後方,鴨綠江到薩水流域的廣大地區內,因為長期受到羅氏的庇護,而按照從屬盟約提供相應勞役、兵員和財賦。

只是,因為新羅江原道發生的,後百濟復國之亂,這些地方的諸侯,也有些不安穩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