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啟東(一)

安東大羅氏,可算是我曾經借用過一個身份馬甲,羅思恭的本家所在。

要知道,就算是大唐數百年存續下來的那些郡望之家。也不是什麽人都有足夠的名望和影響力,可以用“安東”這樣一整道的地域,來作為公認家世的後綴。

也只有前朝的五姓七望之類,隴西李氏,範陽盧氏之類,長期盤踞在氏族志和九品中正制上端,的頂級高門例子和家世悠遠深厚存在,才有資格獲得如此的殊榮和贊譽。而其他的門第世族,就只能以家鄉或者郡縣,作為家族出身的慣稱。

但就像南朝的那句諺語“王與馬共天下”所說的一般,在安東之地,也有類似“羅與薛半安東”的基本說法。

因為這兩家,從梁公發跡的乾元年間,就作為龍武軍的特別派遣軍,從萊州出海潛襲登陸安東,而席卷光復全境,以截斷範陽為首的安史叛軍的後路。

又以此為跳板,屢次擊破周邊的契丹、渤海等地緣勢力,逐步光復為番胡所竊據的安東都護府,將內亂中逃往境外的史氏叛軍絞殺殆盡。

自此建立了最初的安東行營,與南平、北原、青唐等行營,號稱龍武軍四大外派支系之一。又以刀劍與移民為手段,逐漸將安東都護府下轄,眾多不同程度的僑治和羈縻屬改土歸流,變成了朝廷直接任官治下的州郡府縣,才有了後來設立安東道的基本格局。

而之所以羅在薛前,還是因為兩家先祖出身和資歷的差別。

羅氏先祖羅先,乃是在唐玄宗出奔長安西幸入蜀過程中,最早跟隨在梁公麾下斷後禦敵,趕上了解救玄宗於馬嵬坡的禦前軍變,又被留下來在關內淪陷區活動的元從親信。

而薛氏先祖薛嵩的資歷就差的多了,他原本是安東都督府的顯赫將門世系,從身為第一代安東大都護的曾祖薛仁貴,到領兵西北道行軍總管的叔父薛納,都是為國開疆拓土的一代名將。

但是到了薛嵩這一代,卻舉族被就地裹挾卷入了,逆賊安祿山發起的叛亂之中,而以部將身份在叛軍大將崔佑乾麾下效力。與在關內活動的羅先人馬,沒少交手過。

直到梁公自蜀地引兵反攻關內,外有羅先與地方為呼應,內有前京兆尹崔光遠約為內應,這才通過梁門五驍四俊之一的李萼的遊說,而毅然撥亂反正重歸朝廷。

因此,就算是同在梁公麾下效力,薛嵩比起羅先在背景和資歷上,都不免低了一頭。讓薛氏始終排在羅氏之後。

當羅先以平盧節度副使兼任安東留守,薛嵩就以安東守捉使兼副留守之職,自此在當地各自發展出兩大家系來。

而在乙未之亂發生之後,安東之地因為地處較遠,中間至少阻隔了平盧,河北兩道。因此,沒有能夠趕上龍武軍在地方的各脈勢力,輪流進京與那些擁王派爭鬥廝殺,搶奪大義名分和清算血債的一系列大事件。

在南朝的嘉佑大進軍反應比較遲緩,組成聯軍才達到了河北,就發生了西軍東進扭轉天下大勢,聯軍也因此沒有取得多少戰果,匆匆就地班師而退。

但也因此比較完整的保全了實力,而將安東本地的分藩諸侯,連同直屬朝廷的州縣,都聚合在了一起,於平壤城訂立盟約以互利自保。

所謂“羅與薛半安東”,就是這個時期所行程的說法。因為最盛時,這兩家的親族分支和附庸臣下,所掌握的領地和人口,已經囊括了安東之地的近半勢力。

而自此歷代的安東大都護和安東節度使之間,都是由這兩大姓通過,五年一期諸侯聯會的形式,而輪流推舉出任的。

但是這種默契到了北唐的承光帝,重開天下而再續河山之後,就發生了劇變。

以薛氏為首的安東諸侯,被正當勵精圖治的承光帝所勸誘,而斷然與依舊傾向南朝的羅氏分道揚鑣。自此帶著安東境內的領地、軍隊和人口,一起投靠了地緣接近的北朝,而導致了安東諸侯的大分裂與矛盾激化。

但是這時候,以羅氏為首的親南派和薛氏為首的投北派,還是保持了相當的默契和分寸,而在相當一段時間的對抗和沖突中,保持了相當程度的克制,甚至是默契。

但正所謂那句老話所說的,下限就是用來被打破的。

這種努力控制沖突規模而保全實力的做法,很快就在某種外在和內部力量的幹預推動下,很快就失控變成了各家之間,實打實的爭鬥與廝殺,又愈演愈烈成為了下一代人,難以化解的血債與仇恨。

自此,安東諸侯的是非恩怨糾纏了近百年,斷斷續續的內戰,自此埋下了根子也開了序幕。在此期間,安東諸侯們的立場和陣營,或許會隨著時間的變遷而更替轉移著。

但是身為兩大陣營的代表,薛氏和羅氏所扮演的角色,卻是基本沒有怎麽變化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