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兵戎(十)

相繼在濟州、齊州境內,又多盤桓了好幾天,部署玩沿黃防要和剿平事宜之後,我終於帶著剩下的小半軍隊,回到了通常意義上的後方地區。

沿途到處是正在揮汗如雨在勞作的身影,看著他們辛勤不息的身影,感覺就連日頭都不是那麽灼人了。

見慣了征程中的荒敗與孤寂之後,回到後方根據地的感覺真不錯。

途徑的徐州和兗州境內,原本大片荒蕪的土地上,也開始長出了稀疏的青苗。

卻是已經被有組織的搶種上芋薯瓜豆之類,屬於耐旱少水也不需要特別照料的作物。

這樣雖然錯過了正常的農時,但是依靠境內相對發達的灌溉水系,到了秋末也亦然多少可以有所收成。

無論是作為牲畜飼料,或是加工成人吃的口糧,對於現狀多少有所補益。

另一方面,作為戰線前移之後的最大變化,就是道路沿線,那些村邑的廢墟之上,正在建造當中的,土圍子式民屯安置點。

這些據點采取的是,源自南方名為排樓巢屋的建築布局,原本主要是給那些工坊的匠夫工役們臨時棲身的集體宿舍。

外以土石為高墻,貼墻內構以數層聯排的木樓,然後開口向內並列成一個四方或是圓形的圍子,類似於後世南方永定土樓的布局。

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南方的覆頂瓦檐,到了北地就變成了類似天台的木質覆土平頂和外沿垛口。

而外墻三層以下不開窗,三層以上開的是外縮內擴,方便射擊和向下投擲的小窗,這樣的據點完成後,大概可以容納數百到上千人,長期居住生活的需要,對外也有一定防禦能力。

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就地轉變成現成的糧台所和信號戰,驛站等功能。

畢竟農業生產同樣是一個漫長投入的周期,需要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才能保證最終的收獲成果。在徐、兗一線組織屯墾,還是存在一定風險的。

而走在各條道路上的人流,也變得密集如織起來,雖然主要還是各色移民隊伍,以及日常往來各處據點間的輸送隊為主,而沒有多少正常往來的商旅行人。

正巧碰到正在當地編算戶口的蔡元長,主動前來拜見才知道。

得益於這段時間,本軍主動打出去的名聲赫赫,連帶著舉家帶口逃進徐、兗一帶的流亡人口,也一下子猛增了不少。

光是上月下旬,就新增登記在冊了六千多口,其中大概編括到了五分之二的青壯,只要簡單甄別之後,就可以馬上投入當地的生產活動。

因此,他們主要被安排在留城、卞塘等幾個礦監和工場內勞作,作為某種過渡和適應期。

而兗州境內蘭陵縣附近的煤礦,也已經開始組織開采較長一段了。這是數個環形的大型露天開采區隨構成礦地,逐層向下的礦坑主要有人力進行采掘,然後使用畜力帶動的木制軌道,將一車車煤,從坑下拉到地面上來。

目前最大的一個礦坑的日產規模,已經初步達到了五千斤左右,雖然這點日總產量連後世一個小煤窯主都不如,但是放在這個時代,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開端和基礎了。

而且當地出產的煤,屬於雜質少,燃燒值高,用途頗廣的類型,直接可以作為鍋爐的動力煤,或是用作冶鐵煉焦的原料。

這樣只要有足夠的勞力投入,目前以煤鐵為主的初級工場體系,將迎來一個新得爆發期。

本地幾個礦監舊址所出產的鐵,雖然還達不到制作銃器的要求,但是簡單鍛制後作為日常民用鐵器,卻是已經綽綽有余了。

更何況,重新打通了扶桑的商路之後,也意味著更多琉球鐵的來源,再加上南方提供的閩鐵,已經暫時可以滿足銃兵的日常修造備件的要求了。

只是,直到我回到益都的駐地,朝廷的後援與再度北上的部隊,依舊沒有任何影子和消息。

面對過期而不至的後援,軍中多少也出現了一些失望或是失落的情緒。

我只能籍著內部開講的機會,將大多數將官們召集起來,好生鼓勵了一番,無非就是說了一番男兒當自強,沒有理由事事依賴的淺顯道理。

具體內容無非就是,就算沒有朝廷的後援,難道我們還不能,自己打出一片天地來麽,怨天怨地有什麽用,靠人不如靠己,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這次就算沒有任何外力幹涉,我們也不是照樣轉戰千裏掃蕩數州,對陣數倍優勢的北軍,而損傷微乎其微的全身而退雲雲。

只是聽這番話的時候,陸務觀為首的好些人臉色和表情,都有些百味陳雜,還有人在偷偷的一邊搖頭一邊嘆息。

還有人私下說朝廷不可輕率失信於軍心的,這卻是事後有人給我的私下匯報。

因此,當我回到駐所已經是下午時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