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平海(第2/2頁)

在主動請戰出擊的幾只協從友軍,前赴後繼的輪番攻擊下,他們仍舊能夠相對從容的整隊換陣,交替掩護而退,僅僅損失了若幹陣斷後的人馬而已。

這種戰鬥素養和指揮效率,讓人不由刮目相看。

“這部人馬啊,乃是平海軍。”

檢視過繳獲的軍旗樣式之後,倒是有人認出來。

“北朝安東行營麾下的五大軍序之一……”

“最遠可以上溯到,乾元年間,老安東討擊軍的源流……”

“無怪如此難纏悍戰了……”

故安東道境內,多高山大谷,溝壑綿連,氣候酷寒而民風彪悍,因此也盛產出色的步卒和射手。

當年古高句麗國,據有其中,而得山河之險,生聚各族之悍,以一隅之地,而撐過了隋煬帝的三次大征,唐太宗的兩次討伐。

才在高宗之世,被名將李績以“春殺耕民,秋焚所獲”的焦土戰術給拖垮,覆滅於饑荒與內亂之中,成為薛仁貴治下的安東都護府,又經過上百年的拉鋸和經營。

才在乾元、泰興年間,由梁公派出的討擊軍,從登萊出發渡海而擊,驅逐了安東都護府的叛軍,進而迂回包抄了範陽叛軍老巢的後路。

然後籍著追繳安史叛軍殘余的由頭,將安東境內的大多數部落藩族,一一掃平,將大氏渤海國打得山河破碎,最終在泰興年間,變作天下二十四道之一的安東道。

而在,那一路安東討擊軍,就地駐屯拓殖,建州立縣,改羈縻土屬為指派流官之後,也形成了所謂威赫天下的龍武軍集團,名為安東一脈的支系。

其中又分為兩大世系源流,初代的安東守捉使薛嵩一脈,此外就是遼郡討擊使羅先一脈。

薛嵩乃是梁公自安氏叛黨陣營,招撫而來的降將出身,不過家門頗為顯赫,先祖乃是第一任安東行軍總管兼都護薛仁貴,叔祖薛納乃是開元西征的名將,乃父也做過一任平盧節度副使,因此其家門在安東頗有遺望。

而羅先則是開元天子西幸途中,為梁公所收納的第一批追隨者,馬廆之變後被委以要任,中途留下來率領那些不願西去的將士,就地招亡納流,與盤踞關內的各路叛軍周旋有年,別號靖難軍。

直到梁公重新引兵出散關,一路克復關中,才重歸麾下,成為獨擋一路大軍頭,而安東討擊軍就是由這兩位正佐統領的。

因此安東諸多將門、世家,借以這兩系馬首是瞻。以乙未之亂後的天下大亂為分野,分藩在安東的各家諸侯、藩家,也產生了某種分裂。

其中薛氏一脈為承光帝所招撫,連帶一批將門最終歸還了北朝,成為介入安東分藩諸侯的重要勢力和橋頭堡。

至於羅氏一脈,更傾向南海梁氏,很早就分出一支前往海南,拜為世臣,於是就有了八葉的羅藩。因此,歷代與南邊暗中往來不絕。

早年,我在洛都活動時的掩護身份,也是來自安東羅氏的某一分家。

連帶想起另一種身份下的過往重重,還真有好些懷念和惆悵的感覺啊。

話說回來,在那些歸還北朝的安東將門中。

平海軍無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所謂“登山涉水,無往不利”的遼東勁旅。所謂平海之名,就是因為他們多次作為援力,馳援南下沿海各州,與侵攻抄掠沿海南朝軍隊作戰的豐富經驗,而得此“韜海平波”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