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援濟(二)

東阿城(既現代山東省,濟寧市陽谷縣附近),為漢時設立的古縣治,沿襲至今,行政上隸屬於濟州/濟陽郡,軍事上則從屬位於齊州的,淄青路天平軍節度使轄制。

我對這裏的唯一印象,來自後世鋪天蓋地的驢皮阿膠廣告發源地。

雖然這是屬於平原地區,但是因為常年黃河泛濫,各種漫流泥沙沉積而成,大大小小的緩平坡地和低窪,常有澇災和土地鹽漬化的困擾,因此產出不豐而民風頗為彪悍。

當地多種植高粱大豆等粗活作物,並飼養牲畜為主,兼帶黃河、濟水支流上捕撈的漁業。

因此,家家養驢養騾等肉食畜力兼用的大牲口,蔚然成風為時日久了。而用宰殺後驢皮子等邊角料熬制的阿膠什麽的,就是當地為數不多的古老特產、土供之一。

根據這些分發到軍前團隊一級的地理概要和軍情通報,銃隊裏的士官們,被要求能夠辨識粗繪的地圖,以及對照星空等參照物,簡單測定方位的基本功夫,而軍官們還要負責就地各種情報的收集和簡單歸結,以豐富軍前的決策和判斷因素。

由於是地處河南——淮北平原的東部邊緣,因此濟州境內還散步著,好幾座大小山麓,因而擁有平原地區不多見的煤土、石膏等礦產。

而東阿城就位於濟水北岸的魚山腳下。夯土包磚的兩丈城墻,環繞著數千戶人家,四萬丁口,不過,這已經是舊日的記錄了……

如今的東阿,不大的城池,已經被燒成白地,只剩下瓦礫滿地不見人煙的鬼域。

那些北兵,就是藏在這些層層堆疊的廢墟裏,向著進入探查的先手部隊,蜂起圍攻發動伏擊。

只是對於這只火器新軍來說,別的或許不好說,但是在對應遭遇戰和就地防禦上,很有一套,特別是那些老兵居多的先手團而言。

用後世某種術語說,他們就是負責開戰爭迷霧的加強團,除了強化過相應機動力外,還需具有血厚防高能打硬仗,是最起碼的條件。

簡單而倉促的激烈接戰之後,先手團的校尉都頭,就判斷出敵勢的規模和方向,利用戰兵前出纏鬥的掩護,讓銃兵不慌不忙的拉開距離。

待到銃兵們按照隊為單位,組成若幹個戰團,重建了戰線後,就用後發而至的火力支援,輕易挫敗了對方的勢頭,掩護著戰兵隊,將傷員和陣亡屍體一起搶了回來。

因此,待到中軍的貓爪將旗,也抵達戰場之時,這場濟州境內的開幕戰,也已經接近了尾聲。

排銃和轉輪炮發射的塵煙中,那些敵兵節節敗退,只能依靠建築的掩護,而退守在後面苟延殘喘一時。

這時候,就輪到輔軍和散兵隊進場,掃蕩和清理戰場的階段了,這也是鍛煉那些軍中生手和新丁的時候。

因此,為了出戰濟州,而新增擴的第七、第八輔軍大隊裏,也正在做出陣前的最後一次鼓動和提點。

“只消你們嚴循操練的步驟,就無須擔心什麽……”

新任火長的谷老四,如此安慰著這手下的新面孔們,其中個別明顯帶有憨頭憨腦的北人特征。

“聽的彈丸在腦門上飛算個球,經歷多了也就自成習慣了……”

“關鍵是耳聰目明,緊靠跟著旗手,聽著號子和吆喝行事……”

“若是一時半會看不到這些,就找人多的地方靠……”

在這個挺胸凹肚,聆聽訓示的小隊列裏。

站立著十名短矛、鉤槍手,二十五名刀牌手,其中十五人持牌配以三眼銃,十人持刀劍,帶短弓或是連弩;五名披甲什長,五名什副兼排頭兵,火旗、鼓、號手各一人,共計四十八員,就是谷老四全部的手下。

算是火器和傳統冷兵混搭的過渡,只要能夠結陣起來,可謂是遠近兼備攻防一體,具有一定條件下的通用適應性。

“正所謂……”

說到最後,他鬼使神差的總結了一句。

“新丁怕炮子,老軍怕銃子……”

絕大多數新兵沒見過發炮,只要炮聲一響,就很容易被驚震的手足無措,不辯方向,乃至本能四散躲避而相互擁踏,沖散自己的隊列。

但是,作為習慣了伴隨火器作戰的資深老行伍們,則更在意的是成排火銃發射的鉛子,這種東西極其細小卻透徹十足,來無形去無影,而只聞其聲,等你方有所覺的時候,恐怕就已經中彈傷死了。

因此,每一個士官和排頭老兵,一般都會要求手下的兒郎,以某種高度為標杆反復操習,以便在戰場上保持一個最基本的安全線,只要習慣了在這條安全線以下,低身搏殺爭鬥,則可以得到後方銃隊集射的有力援護。

但若是,因為一時的驚慌和錯亂,而無意仰身高過這條線,被友軍的排擊所誤傷,就算能夠活下來,也無疑是最憋屈也是最丟臉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