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戰淮北(一)(第2/3頁)

再加上留在江都經營後方事務和中轉物資的輔助大隊,數量編程上堪堪抵得上一個不滿編的軍。

這些散卒也是某種妥協之下的產物,隨著戰線的推進和補給線的拉長,主要是為了應付後方那些,饑腸轆轆盤恒於道路的流民或是江淮之地被打散後淪為匪寇的散兵遊勇,而用那些本地降卒和俘虜擇選精壯,用戰場繳獲的武器兵甲改造而成的炮灰中的炮灰。

畢竟,用精幹老練的火器營去對付這些道路上的狀況,簡直是殺雞用牛刀,就是輔軍大隊也有些大材小用的浪費,所以這些有足夠的力氣和體質,能夠承當各種艱苦勞役,又有一定武裝自保能力的散卒,就成了某種廉價替代方案。

要知道江淮逐漸平定之後,這種被遣散或是的藩鎮地方部隊,簡直不要太多,能夠被擇優留用的只在少數而已,因此有同鄉去吆喝兩聲,一拉就是一大群。我本來還想給這些沿途收編挑選出來的散卒,多少發點常例錢什麽,但是被其他人集體勸止了。

理由很簡單,在這個北地的亂世之中,對於這些時常困頓於饑飽之間的丁員來說,給他們發錢還未必如相對充裕的物資發放更加管用一些。

同樣的錢財支出,用來打點糧道獲得更多有限的補給,或是和友軍交換多余的軍需物資,乃至折價在後方采買一些罐頭口糧什麽的,顯然更加經濟合算的多,而且完全可以維持更多的數量。

但所謂貪多嚼不爛,所以保持在現在這個三層遞進的略大規模就好,這樣就算其中有所異動和反亂,我手上的三個營頭,隨便一個都可以輕易壓制或是殲滅這些不安和動亂的苗頭。

持續一天兩夜的行軍之後,我的遊馬前哨,終於發現了城門禁閉,如臨大敵的下蔡城(今安徽鳳台縣附近),上面插滿了潁州軍,以及一度消失見的鐘離鎮的旗幟。

終於發現像樣敵人了,我明顯感到左右似乎都松了一口氣,私自越境追擊的借口,終於有了個目標,不然還真不知道如何收場的。

展開代表我主將的貓爪印旗,以及邊上繡著新軍左廂大字的,大團火焰交錯閃電的風雷旗。城頭上頓時騷動了起來,甚至有人大聲嘶吼叫喊著這麽,可惜距離遠聽不清楚。

然後約兩丈多高的城頭上,連鎖反應一般的開始咻咻的放箭,只可惜就算他們居高臨下,但是射程離我們起碼還有老大一段,因此最後只有一些雜草一般的箭矢,咄咄的落在我們前方的地面上,最近的一只也有數十步遠。

我的隊伍中頓時哄聲大笑起來,繼續有條不紊的完成了半包圍的變陣,然後除了少數警戒的遊弋小隊外,其余全部坐了下來,開始就著壺具喝水,然後吃起幹糧來。

而那些散卒,則湧到前方去,以那些弓矢的射界為參照物,用鏟子鎬等工具,掘土如飛的挖起壕溝來。

另一些散卒則將大車上成捆的軍械幫運下來,按照隊旗和番號在帶領下,逐一分發到正在休息和進食的士兵手中,多數士兵接過武器放在膝蓋上,繼續完成簡單的進食,而已經吃完的士兵,則開始調校弓弩的弦張,或是檢查和清理火銃的內膛和燧石。

獵兵隊已經匆匆離去,開始偵查環境和需找合適的射界,在攻城中他們暫時排不上用場,就環島外圍去尋找制高點,充當警戒和暗哨。

不多久,後隊的炮車也被推上上來,用裝滿濕潤沙土的帶子,正對著城門的射角,臨時堆一個護墻和斜坡來。

在散卒們的努力下,很快一條長長的不規則淺溝,就初步成型了,溝寬五尺,正好讓人一步跨不過來,那些被挖出來的土在溝內一側被堆高,押緊,拍實,形成一個與溝底高低落差的胸墻。

然後以這條溝為基準,兩端由騎兵拉著繩子拖出平行線,就是左右營墻和壕溝的位置,接著再挖一個交叉的對角線,作為營地內主要的排水溝走向,而在四個對角壘土為台,作為四方觀哨,由遠程射手站立警戒。

然後土台之間,按照半身間隙,插上砍伐而來的削尖木樁,沒有足夠的木樁就用長矛對外斜插,交叉捆綁固定之後,就形成一個比較稀疏的拒馬珊墻,沿著珊墻繼續堆土,就構成新的胸墻。

然後所有的輜重被堆在交叉線的中間點,用大板車圍繞起來,構成第二層營區,中間再隔成中軍,畜廄、武庫等若個不同功能的區域,這樣一個立營的基本準備就此完成。

然後士兵的營帳就在內外兩層之間,在依照排水溝的走向,而逐行劃分出來的方格地面上,一一搭建起來,地面都會被用比較幹的沙土墊高一層,方便排水和清理生活垃圾,然後鋪上幹草墊或是卷席子,再輔以鋪蓋,就是臨時的起居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