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扶蘇與他的母親(第4/8頁)

從歷代的事例來看,所謂遺詔問題,大體有三種情況:一、本無遺詔,後來出現的所謂遺詔,是由處理臨終事宜的人,根據自己的意願制作出來的。據我們現在所知,明代的遺詔多是如此。二、本有遺詔,遺詔的內容也符合處理臨終事宜的人的利益,於是遺詔被宣揚,被執行。漢武帝死前托付幼子與霍光等人的事情,應當屬於這一類。三、本有遺詔,但是,其內容不合於處理臨終事宜的人的利益,於是遺詔被銷毀隱瞞,再偽造出一個新的來。那麽,始皇帝的遺詔問題,究竟應當屬哪一類呢?我們不妨根據上述三種情況來作一個判斷。

看來,秦始皇的遺詔問題屬於第三類。《史記》的處理是比較合於史事和情理的。突然死亡的始皇帝臨終前匆匆留言,將後事托付與長子扶蘇,由於筆錄下來的遺言已經被銷毀,所以只留下一句意向性的證言:“與喪會鹹陽而葬。”

與,參與。喪,喪禮。會,會合。扶蘇是長子,他參與喪事就是主持喪葬儀式。秦始皇死在巨鹿郡沙丘,遺體將運回鹹陽,扶蘇在上郡,所以召回他到鹹陽,與靈柩會合,為父親送終。

這句意向性的證言究竟是誰留下的,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了。不過,始皇帝賜書扶蘇的重大政治意義,當事人之一的趙高曾經作過一個比較明確的解釋,這個解釋見於《史記·李斯列傳》,文中敘述趙高扣留了始皇帝的遺詔以後,直接來見胡亥說:“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

這句話說:“皇上過世,沒有詔書封賜諸位王子,只有一封書信單獨賜予長子扶蘇,長子扶蘇到了鹹陽以後,當即立為皇帝,而公子您則連尺寸的封土都沒有,如此一來您怎麽辦?”趙高所說的“賜長子書”就是被銷毀的遺詔,內容盡管不詳,但扶蘇將由此即位成為皇帝的事情卻是明白無誤的。

5. 一著險棋

通觀古往今來有關遺詔的種種事情,可以用一句話來加以總結:所謂的遺詔問題,都是活人借死人的口說話,體現的都是活人的利益。死人說得好,活人接著說;死人沒有說,活人代他說;死人說得不好,活人修改重新說。

歷史上遺詔的真偽,因為活人利益的介入,大多難以鑒別,我們也不必在這個問題上花費過多的精力。不過,也正是因為活人利益的介入,先帝死後將會出現什麽樣的遺詔,卻是可以預測得到的,它一定符合臨終前圍繞在病榻周圍的人的利益。換句話說,在歷史學看來,遺詔的真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歷史上真正發揮了作用的遺詔。在秦末的歷史上,真正發揮了作用的遺詔,是趙高等人制作的遺詔,這份遺詔導致了長子扶蘇自殺,幼子胡亥即位,最終埋下了秦帝國突然崩潰的禍根。

那麽,趙高等人究竟制造了什麽樣的遺詔,長子扶蘇為什麽會因此而自殺呢?這又牽涉秦末歷史上種種難解的謎團。

趙高和李斯等人制造的遺詔,《史記·李斯列傳》有比較詳細的記載。這段記載說,胡亥、趙高、李斯等人經過商量以後,詐稱丞相李斯接受了始皇帝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繼承皇帝大位,另外制作了一份賜予長子扶蘇的信。這封信的主要內容如下:“朕巡遊天下,禱祀名山眾神,以求延年益壽。令扶蘇與將軍蒙恬領軍數十萬屯駐邊疆,十余年間,不能進取向前,士卒損耗甚大,尺寸之功皆無。不僅如此,反而多次上書誹謗朕之所作所為,因為不能回歸京城成為太子,日夜怨望不已。扶蘇身為人子不孝,賜劍自裁。將軍蒙恬在外輔佐扶蘇,知其心思謀怨而不能匡正,為人臣不忠,賜死。屬下軍隊,交由副將王離統領。”

這份書信用封泥封緘並加蓋皇帝璽印後,由李斯手下的親信舍人和胡亥手下的門客共同持送上郡。從當時的形勢看,李斯、趙高等人制造遺詔,送這封書信到上郡去,實在是一著險棋。

之所以這樣說,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是實力上的。扶蘇與蒙恬在上郡,統領著帝國北部軍三十萬精銳部隊,控制著首都鹹陽的北部外圍防區。他們如果懷疑遺詔的真偽,拒絕接受的話,胡亥、趙高和李斯是沒有實力可以同扶蘇和蒙恬對抗的。

第二個理由是時間上的。如果扶蘇和蒙恬懷疑遺詔的真偽,請求再次復核的話,胡亥、趙高和李斯將無法繼續隱瞞秦始皇已經過世的消息。

關於第二點,我要特別提到蒙恬的弟弟蒙毅。蒙毅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內衛大臣。史書上說:秦始皇“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禦前”。秦始皇外出時,蒙毅同車侍候,秦始皇在朝內處理政務時,蒙毅在禦前侍候,他是從來不離秦始皇左右的心腹。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天下,蒙毅是一直跟隨在身邊的。不過,前面已經提到,秦始皇在平原津染病,占蔔打卦,以為是有惡鬼作祟,臨時派遣蒙毅到代縣一帶,代替自己向山川之神祈禱。因此,秦始皇在沙丘平台突然死去時,蒙毅恰巧不在身邊,這就給趙高留下了千載難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