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丞相的反叛(第3/11頁)

那麽,這個新的破案工具是什麽呢?我們又將如何使用新的破案工具來破案呢?

3. 混合洗牌

在導入這個新工具以前,我先請大家一起來關注一個英語單詞,game。Game,是英語的常用詞,意義非常豐富,翻譯成中文,有遊戲、競技、賽局等意義。古代史研究,古代疑案的破解,與玩game有很相通的地方。世上的種種game當中,撲克牌game極為有趣,可謂變化無窮。

今天,我就借用撲克牌game的玩法,將一件件史料寫在一張張紙牌上,洗牌後用種種不同的方式重新組合。目的嘛,只有一個,希望由同樣張數的紙牌,盡可能做出更多的組合來。換句話說,希望用同樣史料的不同組合,解讀出更多的史實來。這就是我今天想要導入的新工具:史料的game組合。這種方法行不行呢?不妨來試一試。

我在前面說到,由於新史料的出土,歷史學家對韓王安和昌平君這兩位歷史人物的了解,可以說是大大地推進了一步。韓王安是韓國的故王,韓國被秦國滅亡,他成了俘虜被遷徙到郢陳看管以後,他的動向牽動著韓國的故土故民,史料中有關韓王安的記載,必須放在秦國與韓國的關系中來解讀。昌平君是秦王嬴政的丞相,他與秦王嬴政關系密切,史料中有關他的記載,首先必須放在秦國的國內政局中來解讀。昌平君又是楚國的王子,史料中有關他的記載,還必須放在秦國和楚國的關系中來解讀。基於這種歷史背景,我在《史記·秦本紀》和睡虎地秦簡《編年記》有關韓王安和昌平君的紀事中,抽取秦王政二十年和二十一年的事情,將已經探明的地名補入,單獨制作成五張撲克牌,然後混合洗牌,重新編排如下:

牌1 二十年韓王安徙居(郢陳)□山。(秦簡《編年記》)

牌2 二十一年新鄭發生反秦叛亂。(《史記·秦始皇本紀》)

牌3 二十一年韓王安死(於郢陳□山)。(秦簡《編年記》)

牌4 二十一年昌平君徙居韓王安死處(郢陳□山),有敢死之士跟隨。(秦簡《編年記》)

牌5 二十一年昌平君被遷徙到郢陳(□山)。(《史記·秦始皇本紀》)

史料如此重新洗牌排列以後,最初看似沒有關聯的孤立的歷史事件,大致可以看出某種隱約的聯系來了。一些湮滅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事件,也可以由此復原出來。為了便於解讀,請按照指示出牌。

請你打出牌1和牌2,組合起來看。秦王政二十年,已經做了三年俘虜的韓王安被秦政府遷徙到郢陳□山這個地方居住。第二年,新鄭發生叛亂。這次叛亂,是由亡國後的韓國人民所發動的大規模反秦叛亂。這兩件事情之間,會不會有什麽聯系呢?我們來看看。

秦滅六國,韓國是第一個被滅亡的國家。當時,韓國國小力弱,早已成為秦國的屬國。秦王政十七年,當強大的秦軍壓境時,韓國無力抵抗,秦軍不費吹灰之力滅掉了韓國。滅韓以後,秦國對韓王和韓國貴族作了寬大處置,韓國貴族都沒有受到誅殺遷徙,他們的生命都受到保護,財產都予以保留。這一點,從張良家的境況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張良出身韓國貴族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一共輔佐過五位韓王,長期出任丞相。韓亡以後,他一家繼續居留於故鄉,家中有家奴三百人和大量財產,都是祖上留傳下來的,並沒有被秦軍沒收。

對於被俘的韓王安,秦軍沒有誅殺,也沒有流放,而是讓他繼續居留在新鄭附近,給予寬厚的待遇。秦國的這種做法,一方面以此懷柔韓國遺民,一方面也是對其他國家的君王示以姿態,減少抵抗的阻力。這種做法,用現代的事情來比喻的話,相當於統戰政策。

三年以後,秦政府將韓王安從新鄭遷徙到郢陳□山。秦政府為什麽要將韓王安遷徙到郢陳,史書上沒有記載。我們只能根據這件事前後的局勢作合理的推測。秦王政十七年,秦軍滅韓,十八年攻破趙國首都邯鄲,秦滅六國的戰爭步伐加快了。二十年,中國歷史上一件有名的事件發生,這就是燕國太子姬丹派遣勇士荊軻刺殺秦王。荊軻刺秦王雖然以失敗告終,卻從心理上深刻地影響了秦王嬴政。他在此次事件中受到了重大的刺激,從此戒備諸侯各國的人,特別是對諸侯各國的王室貴族加深了仇恨,加重了報復。就在荊軻行刺失敗的當年,秦王命令秦軍對燕國實行報復性攻擊。次年,秦軍攻克燕國的首都薊城(今北京)。從以後的歷史來看,秦軍對燕國的貴族進行了相當嚴酷的誅殺。

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秦王嬴政修正了滅韓時實行的寬大政策,做出了將韓王安遷徙的決定。他命令將韓王安遷離韓國本土,割斷他和韓國人之間的聯系,防備可能出現的意外。同時,由於韓國畢竟不同於燕國,並沒有對秦國作殊死的抵抗,秦王也就沒有將他遷徙到遠離中原的邊遠地區,而是將他就近遷徙到郢陳,在日漸嚴厲的處置中留下了溫和的余地。然而,事情的發展與秦王的預料相反。秦滅韓以後,韓國人民反抗秦國、復興祖國的願望並沒有消亡,他們一直沒有停止地下的抵抗。韓王安被遷徙的事情,反而成了韓國人反秦活動由地下到地上、由隱蔽到公開的導火線。就在韓王安被遷徙的次年,新鄭暴發了大規模的反秦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