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銅戈的秘密(第3/4頁)

排除了秦昭王十七年的可能性後,這件銅戈的制造年就只能是秦王政十七年,“啟”和“狀”應當是秦王政十七年出任丞相的兩位人物。

3. 破解“丞相狀”

有了這個線索以後,我們的搜查工作就可以進入收網階段了。

查閱史書,秦王嬴政即位以後,第一位出任丞相的人,是大名鼎鼎的呂不韋。他在嬴政的父親莊襄王時代一直擔任丞相,嬴政即位以後繼續留任。莊襄王在位三年,呂不韋做了三年丞相。莊襄王去世以後,呂不韋從秦王政元年開始,被尊為相國,又擔任丞相職務長達十年之久。秦王政十年,呂不韋受嫪毐之亂牽連被免去相國一職。此後,誰接替他出任丞相,史書上沒有記載,出現了十六年的空白。

經過十六年的空白以後,到了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國丞相的名字才再一次出現在出土文物之上。這件文物叫作“始皇詔銅方升”,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刻有銘文如下:

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我們先來解釋前半句。廿六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這一年,秦統一天下,秦王嬴政稱皇帝。諸侯,指楚、齊、燕、韓、趙、魏等各國。黔首,指老百姓。黔是黑色,首是頭部,人用黑色頭巾纏頭,稱為“黔首”。秦從這一年開始,正式稱民為“黔首”。前半句話是說,二十六年,皇帝統一天下,各國萬民終於獲得安定,立尊號為皇帝。

秦代銅量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度量衡。這兩件銅量均為當年統一量器的標準器具,外壁均刻有統一度量衡的40字詔書。

秦半兩錢及錢範

兼並六國後,秦始皇統一了貨幣,規定貨幣分為二等,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即重24兩;以圓形方孔的青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即重12銖。

我們再來解釋後半句。詔,下達詔書。狀、綰,接受詔書的兩位丞相的名字。法度量,規範度量衡。則不壹,將不一致的統一起來。嫌疑者皆明壹之,有疑難的都使其明確。這句話是說,於是皇帝詔令丞相狀和丞相綰,規範度量衡,凡是不一致的都加以統一,凡是不清楚的都予以明確。

這個詔書,我們簡稱為“二十六年度量衡詔”,刻在統一後使用的升、權、量等各種量器和衡器上,是秦帝國統一度量衡的重要文件。

這個詔書上的丞相狀,姓隗名狀;丞相綰,姓王名綰。他們的姓名,是見於史書的。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第二次巡遊天下,曾經在瑯琊山(今山東膠南)刻石頌揚其統一天下的功績。在瑯琊石刻上,隨行大臣們的名字都被刻上去了,隗狀和王綰這兩位丞相的名字也在其中,丞相隗狀排名在前,當是右丞相,丞相王綰排名在後,當是左丞相,同“始皇詔銅方升”的排名順序是一致的。

追蹤調查到這裏,我請問大家,“十七年丞相啟狀戈”上面的“丞相狀”究竟是誰,應當是可以推想得到了吧?

毫無疑問,“十七年丞相啟狀戈”上面的“丞相狀”,就是二十六年“始皇詔銅方升”上面的“丞相狀”,他們應是同一個人,就是隗狀。隗狀在秦王政十七年時已經擔任著丞相,因為排名在丞相“啟”後,當是左丞相。到秦始皇二十六年時,他已經排名在前,擔任右丞相,直到二十八年還在任上。想來,他擔任丞相的時間,至少在十一年以上,算是一位老資格的總理大臣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總理大臣不明的歷史,由此被填補了一半。

瑯琊石刻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遊,在瑯琊山(今山東膠南)刻石頌揚自己統一中國的功績。刻辭全文載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刻文據傳為李斯所書。

“丞相狀”是丞相隗狀的情況清楚以後,我們就可以將見於文獻和文物,在秦始皇在位期間擔當過丞相(包括相國)的人排列如下:

通過這張表的排序,我們可以看出:在始皇帝在位的三十七年間,出任丞相者至少有七個人,他們分別是呂不韋、昌平君、□啟、隗狀、王綰、馮去疾和李斯。七位丞相當中,五位都是史書上有記載的,有名有姓。

第二任丞相昌平君,是我們根據《史記索隱》的史料補上去的。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熊元的兒子,他應當姓熊,不知道名。第三任丞相“丞相啟”是我們根據銅戈的銘文補上去的,不知道姓。昌平君在秦王政十年開始出任丞相,秦王政十七年啟在丞相任上,我們自然而然會聯想到,昌平君熊□與丞相□啟會不會是同一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