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章 私心

古往今來文教之盛莫過今朝!

無論人們是否願意相信承認,即便是那些最為頑固的守舊者,也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中華朝的文教之盛遠勝過歷朝歷代。盡管歷朝歷代皆言教育,但是卻從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像中華朝一樣,在建朝伊始就開始有計劃的推行義務教育,以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通過教育去扭轉滿清奴役兩百余年陰影下的奴隸思想。

也正因如此,在開宏元年,中華朝就通過教育令將培養人才、開發人力資源的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意欲從教育入手,去開啟民智、發展國家。

開宏元年的中國面臨著的是什麽?是民族的生存、國家的興亡問題,因而盡快的“富國強兵”是迫在眉睫的任務,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就必須“殖產興業”、“學習西洋”特別是要盡快學習西洋的先進技術,舍別無選擇,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全力推進教育發展,就成為了中華朝諸多政務中的首重之事,也正是在國家大力教育的同時,民間同樣也在興辦著教育,一批私立的中學、技術學校甚至大學紛紛出現在中國的大地上,而其中位到廣州的嶺南大學,則是國內最早興辦的私立大學之一。

作為一所私立大學,相比於官辦大學,也許其在資金不一定如官辦大學那麽充沛,畢竟官辦大學有著來自官府的全力支持,在人才上、資金上可以得到充沛的支持,相比之下,依靠私人捐贈的私立大學,顯然就沒有這些優勢,只能從官府獲得部分資助,所以相比於官辦大學,私立大學的在資金上自然有所不足。

當然這不是全部,至少不是全部的私立大學都是如此,就像嶺南大學就是其中的特例,與其它的私立大學接受各方面的捐款興辦不同,嶺南大學其最初創辦不過只是漢漢粵鐵路公司為彌補自身管理以及技術人員不足而創辦的一所私立學院,但幾年間得益於漢粵鐵路公司每年上百萬元的資助,這所私立大學早已經發展成為全中國最為優秀的私立大學之一,盡管這所大學一直以工程師的培養而聞名,但他的第一任院長卻是一個不通工科的但卻聞名全國的教育家。

不過作為這所私人大學的第一任校長,現在王闿運已經主動辭去了這一職務,而是以終身教授的身份在大學內工作,而這也使得他有了充分的時間,將自己過去數年間教書育人的心得整理成書。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

又一次,王闿運審視著手中的書稿,對於別人來說,這固然只是一份書稿,但卻承載著過去幾年間,他在思想上的變化。

“在這就是說天生的人一律平等,不是生來就有貴賤上下之別的。人類作為萬物之靈,本應依憑身心的活動,取得天地間一切物資,以滿足衣食住的需要,大家自由自在、互不妨害地安樂度日。但如環顧今日的人間世界,就會看到有賢人又有愚人,有窮人又有富人,有貴人又有賤人,他們之間似乎有天壤之別。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理由很明顯……‘人不學無智,無智者愚人。’所以賢愚之別是由於學與不學所造成的。加之,世間有困難的工作,也有容易的工作,做困難工作的叫做身分高的人,做容易工作的叫做身分低的人。大凡從事操心勞神和冒風險的工作是困難的,使用手足從事勞力的工作是容易的。因此把醫生、學者、官吏、做大買賣的商賈。由於身分高貴,家裏也自然富足起來,從下面的人看來就高不可攀了。但如追根溯源,就可以知道這只是其人有無學問所造成的差別,並不是天命注定的。俗語說‘天不給人富貴,人們須憑勤勞來獲得富貴。’所以如上所述,人們生來並無富貴貧賤之別,唯有勤於學問、知識豐富的人才能富貴,沒有學問的人就成為貧賤……”

在這篇書稿之中,王闿運選擇了最容易為人所讀懂的白話,因為他的這篇書稿是給普通百姓的看的。

“我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能看懂它,都能讀懂它!”

放下手中的書稿,看著來訪的潘世亮,王闿運這個幾年前他在回國後的火車上碰到的漢粵鐵路公司的董事長,然後用頗為嚴肅的語氣說道。

“唯自強求學方能獨立;唯獨立方能自由;唯自由方能平等……所以,這本書,我準備以自己的名義出版!”

又一次,王闿運拒絕了潘世亮的希望能夠替他出版這本書的要求,他很清楚,眼前的這個人,從來都不會做虧本生意,或許,對於漢粵鐵路公司來說這只是一本書,但是對於王闿運而言,這絕不僅僅只是一本書。

“壬秋先生,這可不是一本簡單的書!”

潘世亮在說話的時候,眼睛依然盯著那份書稿,從一個月前獲得部分書稿之後,他就希望能夠出版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