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 戰地

茂密的熱帶雨林間,一條滿是爛泥沼的土路,就是緬甸最尋常的交通基礎,在緬甸沒有一條現代化的公路,也沒有鐵路,盡管伊洛瓦底江可供航行,但是僅靠一條江河,顯然不能滿足軍隊的後勤需要。

現代與原始,這是緬甸不可回避的現實,尤其是對於進入緬甸的南洋派遣軍第一軍來說,相比於守衛這裏的幾千英印殖民軍,真正的敵人是交通以及熱帶疾病,尤其是交通,如果交通的問題不能解決,一切都是空談。

如何保障近五萬大軍的後勤供給?

對於派遣軍而言,可以說是一個從未曾有過的考驗,實際上,在交通相對困難的西南,後勤問題一直制約著帝國軍隊於西南地區的行動,四年前平定發生在雲南的叛亂時,帝國軍隊就曾因後勤供給導致過一個團的部隊幾乎為叛亂分子全殲,被俘的數百名官兵全被割喉,而這同樣也是後期帝國軍隊下令禁止接受叛亂分子投降的原因。

不過也正因那次失敗,使得軍方一直注重在雲貴等地的後勤保障工作,在這裏建立了大量的物資倉庫,從而保障部隊的後勤供給。在雲南,軍隊尚可依賴兵站,但是在緬甸卻沒有兵站,數萬軍隊的後勤如何保證?

太陽巳經挨著山巔,西邊的天際燃燒著艷紅的晚霞。在晚霞染紅雨林間的河流、湖泊的時候,天地間一片靜寂,只有一些晚歸的鳥兒在林中發出一聲聲鳥鳴。

突然,空中轟鳴聲,打破了天地間的靜寂,雨林間的鳥兒被驚起了,驚起的鳥兒於空中飛過時,一片烏雲遮擋了它們的身影,那片烏雲於空中快速移動著,若是有人朝著空中看去,一定會驚呼起來,那絕不是什麽烏雲,而是一個巨大的像是紡錘形飛行物,居然就這麽於空中飛過。

在過去的一個月裏,對於緬甸的那些土著來說,他們已經適應空中出現的“紡錘”,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曾不止一次的對著這“紡錘”跪拜過,而對於帝國陸軍而言,這卻是帝國陸軍的一種新式武器——飛艇。

早在六年前,隨著電解水制取氫氣的工藝成熟,使得低成本制取氫氣成為了可能,從而導致了火炮偵察氣球的出現,盡管那種帶吊籃的氣球有著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卻將義軍的視線引向了天空,從那時起,如何占據那片未知的天空,便是軍方的一直以來的夢想。

最終,這個夢想在三年前,隨著電動機裝入氣球成為了現實,盡管電動機需在使用大量的電池,即便如此,其航程依然極為有限,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讓軍方看到了發展空中力量的可能,開始對其投入專款,用於發展飛艇以及相關技術。

而去年,隨著,汽油機技術的成熟,軍方立即對業已經生產的四艘飛艇進行了改進,從而使得,飛艇第一次真正意義擺脫了“試驗品”的身份。

不過即便如此,因為造價以及汽油發動機的可靠性等問題,飛艇仍然未有大規模裝備,時至今日,陸軍也不過僅只有一個浮空大隊,裝備著十三艘型號不同的飛艇。

在過去陸軍曾試驗過飛艇投彈,甚至用機槍對地面實施掃射,雖說效果顯著,但是在其使用上,仍然有許多限制。而現在,在陸軍實施南洋作戰後,面對後勤供給的諸多問題,可以提供空中運輸的飛艇便進入了參謀部的視野之中,尤其是FT-9之後的四艘,更是因其載重量多達五至八噸,而受到軍方的歡迎。

“……無論是和火車或者輪船相比,它的運量或許是最少的,但是它的速度卻是最快的,而且使用也很靈活,對道路沒有任何依賴……”

在飛艇的駕駛艙內,程西吉一邊操縱著飛艇,一邊對身邊的劇華國介紹道,作為隨軍記者,他是第一個獲準登上飛艇進行采訪的記者。

對於飛艇,絕大多數國人都是陌生的,劇華國同樣也不例外,盡管作為一名記者也算是見多識廣,可如果不是因為飛艇在這場戰爭的廣泛使用,恐怕他不會注意到飛艇,畢竟在很多人看來,飛艇更像是一種“雜耍”。

在過去的幾年間,總會有飛艇進行公開的表演,在很多人看來,那些使用電池和電動飛行的飛艇更像是一種“玩具”,在艇身上刷上廣告或者於公眾場合進行跳傘。諸如此類的“特技”類型的演出,固然讓人們對飛艇大為好奇,可在另一方面,在很多人看來,飛艇不過就是一個“會動的氣球”。

但是這場戰爭改變了一切——飛艇可以在短短數小時內,將重達數噸的物資運至前方。

“軍隊所需要的物資,都是從雲南的兵站運出,然後經水路運至下緬甸,隨後,再由飛艇空運至需要的地區,雖說一次只有幾噸物資,但是只需要幾個小時就行運抵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