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夜論(第3/4頁)

顏真卿道:“豈敢不讀,一日不讀書,便如一日不食,身心均有疲乏之感。”

王源點頭道:“那就是了,說到底,你我都是文人,沒書讀可是很難受的一件事。不知顏平章最近在讀什麽書?”

顏真卿笑道:“說出來不怕相國笑話,我最近在重讀《論語》和《荀子》。我知道這都是人人讀爛了的書,恐有人都能倒背如流了。然而我敢說,真正讀到精髓之中,並且理解其意的怕是沒幾個。我最近讀到一篇論語,心中深有感悟。”

王源微笑道:“哦?哪一篇?”

顏真卿擡頭看著王源道:“公冶長篇。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己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告知新令尹,何如?子曰:忠。”

王源一聽,頓時心如明鏡一般。論語公冶長篇正是孔子忠君思想中的一則。說的是子張問孔子,楚國的子文三次出任令尹,沒有一點高興的神色;三次被罷免,也沒有絲毫怨恨。孔子給出的評價是,這個人是忠臣。顏真卿提出這一篇來,便是在隱晦的告訴王源,作為一名臣子,應該以子文為榜樣,身居要職或者被貶職處罰都不能有怨恨,那才是忠臣的行為。王源隱約猜到了顏真卿的來意了,看來今天他是來給自己上課的。

“恩,還有那些篇目讓顏平章深有感悟?”王源微笑問道。

“還有荀子臣道中所言:上忠乎君,下愛百姓而不倦,是功臣也。我最有感悟的是這一段‘事人而不順者,不疾者也;疾而不順者,不敬者也;敬而不順者,不忠者也;忠而不順者,無功者也;有功而不順者,無德者也。故無德之為道也,傷疾、墮功、滅苦,故君子不為也。’不知道相國聽了這一段有何感想?”顏真卿雙目灼灼看著王源道。

王源當然知道顏真卿說的這幾句是什麽意思。荀子名篇《臣道》幾乎是每個人為人臣者都要讀的文章。王源當然也讀過,只是讀了幾遍便丟到九霄雲外去了,因為這裏邊的有些論點跟王源的心中的想法相差萬裏,王源不屑於去理會。而顏真卿點出的這幾句也正是王源所不喜的。

特別是“事人而不順者……”這一段。大意是:侍奉君主卻不合君主的心意,是因為不積極;積極了卻不合君主的心意,是因為不恭敬;恭敬了卻不合君主的心意,是因為不忠誠;忠誠了卻不合君主的心意,是因為沒有功績;有了功績卻不合君主的心意,是因為沒有品德。所以,沒有品德如果成為一種德行,就會傷害積極、毀掉功績、掩沒苦心,所以君子是不會這樣做的。

這段話完全是一種愚忠的表述,一旦君臣不睦,所有的過錯都是臣子的,每個為人臣者都要從自身找原因,而非是去指謫君主。這段話對王源而言是荒謬而可笑的。

而顏真卿特別點出這段話來,正是以此告訴王源,王源所作所為違背了臣道,錯在他而不是君主,他應該醒悟,應該悔改,否則便是無德之行,不配成為君子雲雲。

當今世上,敢在王源面前如此露骨的批評抨擊的人怕是只有顏真卿一人了,顏真卿確實是個硬骨頭倔強認死理的愣頭青,今晚看來他是有備而來,也根本不怕得罪王源了。

顏真卿目不轉睛的盯著王源看,他想從王源的臉上看到一絲懺悔和慚愧,他認為自己有義務點醒王源,不能任由王源沿著錯誤的道路越走越遠。他認為自己必須要制止王源,因為種種跡象表明,王源已經違背了人臣之道。然而,他失望了,王源臉上依舊帶著微笑,甚至連肌肉也沒抖動一下,根本沒有絲毫的慚愧之意。

“這一段寫的很好,很有氣勢。可惜卻是很愚蠢的一段話。顏平章,不瞞你說,我最近讀書也深有所悟。”王源笑著拿起案上那本攤開的書本對著顏真卿揚了揚道。

“願聽相國教誨,相國讀的這是《呂氏春秋》?”顏真卿沉聲道。

“正是《呂氏春秋》。”王源笑道。

“這本書,不讀也罷。呂氏春秋不是一本好書。”顏真卿咂嘴道。

“一本書是好是壞也不是顏平章說了算的,這本書融合儒法二家,包羅萬象,深得推崇。怎地到了顏平章口中變成了不是一本好書了?再說,開卷有益,每本書都有可取之處,顏平章不至於一棍子打死吧。顏平章在重溫論語,當知聖人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話,便是說明事無絕對之理。”王源笑道。

顏真卿無言以對,只咂嘴道:“好吧,是我偏激了。那麽相國看這本書有何領悟?”

王源指著書頁道:“我剛剛看到《察今》篇,這裏有個小故事。我給你賭讀一讀: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