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章 破局(七)(第3/4頁)

“眾卿來見朕可是為了壽王於靈州登基繼位之事麽?”玄宗沉聲道。

王源緩步上前拱手,聲音平靜的道:“陛下看來已經得到消息了。政事堂半個時辰前接到了來自靈州的聖旨。那聖旨是於靈州登基為帝的壽王頒布的。壽王於靈州登基,改元至德。並尊陛下為太上皇。臣等聞聽此消息均覺驚愕不已。特來見駕詢問這件事。”

玄宗微微點頭道:“朕知道你們正是為了這件事而來。有什麽話你們便問吧。”

王源尚未說話,顏真卿便搶先開口詢問道:“陛下,臣等確實有諸多的疑問。但首先臣等想知道的是,關於陛下傳位於壽王這件事是否屬實。得知這件事的答案,臣等才有下文。”

玄宗靜靜的坐在寶座上,他看著面前張張疑惑而期盼的面孔,終於低低的開口道:“這件事……屬實。確實是朕傳位於壽王,他在靈州即位的事朕是知曉的。”

群臣嘩然,像是一堂水鴨子一般的嗡嗡議論起來。原來這件事是真的,陛下當真是傳位於李瑁,也就是說李瑁的登基是合法的,他的皇位是合法的,並非如大夥兒之前所猜測的李瑁是叛父自立之舉。

只有一個人靜靜的沒說話,那便是王源。王源從最初的震驚之中恢復過來之後,他馬上便意識到這件事是這對父子玩的手段。對於群臣所判斷的李瑁叛父自立的結論,王源嗤之以鼻。因為王源知道,無論李瑁的舉動是否是玄宗的授意,在這件事上,他父子二人是一定會口徑一致的。因為這是讓大唐朝廷脫離自己控制的絕妙的一招,而自己卻徹徹底底的被耍弄了。

“陛下,您是說,壽王登基之事是陛下早已安排好的?是陛下要他去靈州登基的?”顏真卿眉頭擰成了一個疙瘩,沉聲問道。

玄宗看了一眼面色平靜不知在想些什麽的王源,緩緩道:“朕只是答應立他為太子,並在不久傳位於他。但卻並沒有讓他在靈州登基。不過這也沒什麽,早晚朕都是要傳位的,他在靈州登基了也好,朕已經心力交瘁,也不想再多理政務了。一切交給他便是。”

玄宗只能用謊言為自己辯護,將部分責任推到李瑁頭上,告訴王源,自己並非是瞞著他讓李瑁登基,避免激怒王源。

“陛下,既然你早已答應傳位於李瑁,為何前幾日我們求見商議太子之位的人選的時候,陛下沒有明言?不但沒明言,陛下您還假意答應豐王為太子的人選之一,您何必如此耍弄我們?”顏真卿氣的要命,以他的直性子恨不得罵人,但他畢竟還能克制住自己。

“朕……朕沒打算瞞著你們。朕確實認為你們提出豐王為太子的人選是合適的,但朕在這之前也確實許諾讓李瑁繼位。正因如此,朕當時並沒有應允你們的提議,而是希望能再斟酌一番。”玄宗咂嘴道。

顏真卿氣的面色通紅,他其實也看出玄宗的言不對心,這件事明顯是玄宗隱瞞了內情,他根本不是要考慮考慮,或許只是拖延時間尋找對策。而李瑁的驟然繼位,便可能是一種極端的對策了。

“王源,眾卿家。事已至此,朕認為無需糾結此事了。你們不是一直都說,國本未立,難安天下臣民之心麽?朕也聽到很多的話,說朕已經失去民心,難以拯救大唐。現在新皇即位,朕也算是順應天意民意了吧?現在開始,大唐江山社稷便要靠你們扶持新皇,恢復我大唐昔日之榮光了。朕老了,朕也該退了。”玄宗輕聲道。

群臣面面相覷,不知該說什麽好。顏真卿看著王源道:“王相國,你說句話,這件事該怎麽辦?”

王源微笑攤手道:“怎麽辦?新皇已經登基,陛下已經首肯,還能怎麽辦?難不成我們還能違背聖意去興兵問責於新皇不成?壽王登基之後便是我大唐新皇,從現在起,正如陛下所言,我們要齊心協力扶持新皇才是。”

玄宗撫掌道:“果然是識大體知大節的王源。朕將壽王便托付給你們了。我想數日後便再有旨意抵達成都,到時候必是要你們去靈州奉新皇之令。朝廷的建制不會變,政事堂還在,六部還在,各衙門還在,爾等不必擔心。”

王源微笑搖頭道:“臣等可不會擔心這些,既然新皇即位,臣這個相國也該卸任了。臣本就不是理政的料,若非陛下您執意要臣擔任此職,臣早就辭去了。現在陛下退位為太上皇,新皇或許有更好的人選,臣就此請辭相國之職。至於去靈州奉新皇之事,臣怕是去不了了。劍南河西數百萬難民和百姓需要保護,再加上陛下您也還在成都,臣必須肩負起保護太上皇和百姓的職責。其余諸位同僚,你們可奉旨去靈州侍奉新皇,我自會寫奏折向新皇解釋的。”

王源此言一出,群臣盡皆嗡然。王源儼然已經是他們心目之中的主心骨和頂梁柱,現在王源要辭去相位,立刻便群龍無首,心亂如麻。然而很多人心裏也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王源和壽王以前便有嫌隙,壽王即位怎會再讓王源當相國?而且王源和政事堂中的人事一旦更換了,會給其他人更多的機會。大臣們之中倒是有很多人已經迫不及待的要去見新皇,表忠心了。